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走出去" 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2018年04月23日 14:21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23日讯 学术“走出去”海外推广与传播研讨会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走出去”专家委员会成立活动21日在杭州举行。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浙江省社科联理事会主席蒋承勇等,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东外贸外国语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并扩大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号召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并读懂当代中国。此次会议也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建社40周年庆祝活动之一。

    赵剑英社长表示,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加强出版社与学术翻译界专家学者的信息交流与广泛深入的合作,尤其是在翻译出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的合作。赵剑英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愈益突显,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在这方面应担当起重要使命。他期待,通过类似活动的举办,与外语界翻译界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与传播,在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分享中国经验与智慧方面如何取得更好的效果,以让国际社会和世界民众更多和更客观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和理解中国。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学术“走出去”战略,积极探索中国学术“走出去”,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他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进一步加强中国学术精品意识,提升中国学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激发更多的专家、学者将中国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译介出去,促进学术精品海外推广与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则表示,要加大翻译出版工作和向海外译介工作的力度;要进一步发挥学术出版在促进中外了解中的作用,加强中国特色理论阐释的学理支撑;注重平台建设,集中优势资源,不仅是翻译资源,还有高校的专家学者都集合起里,共同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真正让中国文化走近世界的舞台中心。

  浙江省社科联主席蒋承勇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与学术已经从偏重于接纳外来文化为主的模式转向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的模式。不仅要注重文化互动的广度,也要注重其深度。蒋承勇指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需要对翻译文本有相当的了解和领悟。他提出,要适当考虑本土翻译人才与海外汉学家联手翻译的形式,注重双向交流,进一步探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文交流与传播模式的转换与深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随后发言,他表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中国学术走出去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一个趋势潮流,但“走出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稳中求进,要同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努力把“走出去”之路走稳走好,在热潮流中也要保持冷思考。此外,黄平所长还提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中外的思想碰撞。他说,要跨越各自的屏障边界束缚,当然也包括傲慢与偏见,来共同面对人类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提出的。具体到翻译中的问题,黄平所长表示,在翻译工作中也要注重碰撞与交流,要重视一字之差、一词之差的关键性。

  针对我国目前学术走出去翻译工作中所面临各项具体问题,专家学者们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出发,纷纷给出切实中肯的建议。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根据自己的学术课题调研表示,当下海外读者关注中国学术聚焦于科学前沿以及中国特色两方面。在他看来,出版学术专著是推动学术走出去的第一步,还要通过举办更多的有代表性的学术科研成果发布会,资助国外学者展开深入的思想研究,加强对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研究,加强规划和翻译基础建设,构建中国学术撰写、翻译、传播的联动机制,扩大并提升我国学术在对外传播交流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发挥中国学术的最大效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黄忠廉认为,海外作品翻译和推介,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探讨优先规划战略。黄忠廉教授从翻译主体、时间空间、媒介、翻译对象、受众等八方面探讨了中国学术外译优先规划战略。黄忠廉教授认为,中国学术“走出去”是实现中国话语传播,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事关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黄忠廉教授指出,学术外译既具学术属性,又有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偏执一端,则外译效果大打折扣。在战略规划上,黄忠廉教授提出中国学术外译可以现当代为主,近古代为辅,以境外外译、跨境外译为主,中央外译、地方外译为辅等理论。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文中教授则就翻译的具体实践问题发表了讲话,他围绕译什么、谁来译、为谁译、怎么译这几大问题与各位专家学者展开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在文化层面上, 选择“译入”还是“译出”,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语言的纯正或者修辞的高超, 而是服从于更广泛的社会变革、文明再造的需要。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交际交流都是双向的,都是通过意义的协商、谈判、竞争达到交流的目的,交流中的收获与贡献是相辅相成的。翻译的多样性是维持翻译生态健康,消解语言霸权的重要保障。李文中教授同时提出,要注重翻译文本的优美性、娱乐性和吸引力,着重使读者享受阅读体验及审美感受。

  研讨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教授陈壮鹰,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袁筱一,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主任、教授于漫,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江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魏在江,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法公,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池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范武邱,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院长、教授许宏,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系教授陆经生,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谌莉文等也都做了精彩发言。

  大家一致认为,推动中国学术作品在海外的推广和传播,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从偏重于引进来的单向交流模式到如今的“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模式,我们需要在对外交流文化传播与推广中,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开放发展的当代中国。

  在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大形势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还倡议,成立“走出去”专家委员会,充分挖掘和利用专家译者资源,对于“走出去”成果准确立体呈现提供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江浙沪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翻译出版基地。社长赵剑英表示,建立此翻译基地,首先是为了更有效率地落实好“走出去”的项目,其次是加强翻译质量的审核把关,三是旨在培养更多“走出去”的翻译人才,从源头确保学术出版翻译的质量,以期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同时,也是促进各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当日,蒋承勇、胡开宝、许宏、于漫等22位专家学者,受聘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走出去”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合)

(责任编辑:殷俊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