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 以新质生产力构建数字技术赋能的乡村振兴模式
“我是来自凉山州基层的代表耿福能。”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每年参会期间发言的第一句话。凉山州的民声民意是他极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2025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为新阶段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明确的行动路线和政策支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耿福能围绕乡村全面振兴、中医药创新发展、基层医疗等议题提交12项建议,并聚焦“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科技赋能民生”与“民族医药振兴”等领域。
入“千家门”,听“千家言”。自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耿福能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在调研中,耿福能发现一些地方引进新农业人员,采用新模式、新技术,产生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比如,四川一些地区通过积极培育和推广良种,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已率先建立和打造出具有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再如,2024年,好医生集团多措并举助力推动四川托底性帮扶工作,通过扩大地域发展中药材种植,推动当地乡村迈向林产经济新领域。
但当前,我国乡村振兴仍面临年轻劳动力外流、土地撂荒严重、政策落地效能不足等亟需解决的核心挑战。传统中药材产区如凉山,资源丰富但面临技术相对滞后、市场竞争力较弱等实际问题,导致产业发展受限。在农业全产业链产业上,冷链物流成本高,限制市场拓展;深加工技术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如果在特色农业发展基础上,深度融入科技创新,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为此,耿福能建议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城乡融合,构建数字技术赋能的乡村振兴模式。
首先,打造“科技型新农人+智能装备”的农业新生态。推动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普及,建立“共享农工”网络平台,培育“新农人+产业工人”双轨队伍。政府、企业与高校共建“新农人实训基地”,纳入地方乡村振兴人才计划,试点“新农人”职称评定制度。
其次,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推动多业态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企业应紧跟时代步伐,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技术融入种植、加工、生产、流通、科研等全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提升产业链韧性。探索“农业+文旅”“农业+康养”等新模式。推动打造农业与文旅、康养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多业态产业融合的产业集群,提升乡村经济的多样性。
再其次,提升政策落地效能,精准滴灌。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清查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耿福能建议完善政策落实机制,开发全国统一的乡村振兴政策申报与监管系统,建立政策穿透式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追踪涉农资金流向,确保政府对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直达农户和企业,防止资金挪用和浪费。
最后,推动城乡共融,促进城乡共荣。加强城乡资源对接。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整合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在数智技术的加持下提升乡村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大力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如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打破地域限制,使城乡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加均等的优质教育、医疗服务。
此外,耿福能长期致力于推动“互联网+医疗”在乡村诊所的落地。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有部分医院引入DeepSeek大模型,乡村医生也可以使用。如果把AI医生配置在诊所里面,诊所的诊病能力能提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