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集团全面深化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

2024-06-17 07: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由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润集团”)、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润医药”)、华润东阿阿胶有限公司(简称“东阿阿胶”)承办,以“共链发展·激活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沙龙”在山东省东阿县举办。《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华润集团近年致力于深化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切实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中药产业链,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稳健发展。

  优化“共链”生态 服务国家战略

  山东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中药资源丰富。鉴于此,华润集团与山东省政府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切实推进中医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同时,双方还以中药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切实服务区域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在出席会议时表示,华润集团坚持以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为己任,积极发挥央企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坚持科技引领,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动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中医药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各方合作,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以文化传播助力品牌建设,持续提升中医药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新征程上,华润集团将坚持传承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坚决当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支撑者、发展方向引领者、协同合作组织者”,全力打造高效运转、优势互补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活动上,《华润集团中药产业链建设实践》和《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供需清单》正式发布,东阿阿胶健康消费品产业园正式启动,“‘中药+新能源’跨产业合作”“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合作”“荒漠肉苁蓉产业”“皇家围场1619品牌助力梅花鹿产业发展”等多个产业链重大项目及多个产业赋能、协作配套以及资源共享类项目签约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华润医药旗下中华老字号企业东阿阿胶聚焦中药产业链建设目标和任务,围绕品牌、科技、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维度,实践总结出了“三产融合”的阿胶产业链发展模式。此举不仅为山东省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出了贡献,亦使其品牌建设和“三产融合”的优势拓展到了鹿产品、荒漠肉苁蓉、人参等滋补产业。

  同时,东阿阿胶还明确提出“做大众最信赖的滋补健康引领者”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融通发展,坚持药品、健康消费品“双轮驱动”,通过实施品牌唤醒、品牌焕新,依托老字号品牌、研发优势,以“阿胶+”“+阿胶”的思路,构建了健康滋补品牌矩阵。便捷、时尚、国潮、年轻化的爆款频出,“吃住行游购娱学思健”九位一体的养生体验旅游模式加速完善,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了老字号中药企业守正创新的内生动力,为行业“共链”行动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凝聚“共链”合力 发出业内最强倡议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近年来,随着国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大众养生、国潮风的兴起,“药食同源”的中药养生保健产品受到不同年龄阶层养生爱好群体的关注。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则成为中药产业链共链建设的重要内容。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著名国学专家张其成认为,中华老字号在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老字号应融合共聚、协同共建,主动引领中药文化的普及和应用,要用生活化、时尚化、数字化、国际化思维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努力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半径。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校长应汉杰也指出,应把现代循证医学研究和生物制造结合起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培育中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

  为更好传承中医药文化、共享美好新生活,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聚合了众多中华老字号中医药企业。活动现场,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同仁堂、昆药集团等中华老字号企业共同发布了《担负新时代使命弘扬中医药文化东阿倡议》(简称《东阿倡议》)。

  《东阿倡议》强调,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烈的使命担当传承中医药文化;二要弘扬匠心精神。秉承传统工艺,致力守正创新,加强老字号中医药企业新质生产力建设;三要倡导和树立主流价值观。加快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博物馆,让中医药文化可知、可观、可体验;四要加强传播交流。进一步拓宽视野,以中医药为载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

  沙龙期间,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仁堂”)、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漱玉平民”)、中国农业大学等产业链共链主体还一同发起了“中药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倡议”,倡导携手共建新机制、共筑新基础、共享新成果、共创新生态、共谋新发展。

  搭建“共链”平台 凝聚发展共识

  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引领、科研支持、企业带动和产业协同。为此,华润集团打造高水平产业交流平台,邀请“共链”合作伙伴共同探讨产业未来发展机会,推进达成行业发展共识。

  在交流环节,多位行业专家以“传承创新共链发展”为主题,分享了共链建设经验,并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培育高层次人才激活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上游新质生产力的打造、中医药高质量的发展、中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中医药出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医大师王新陆认为,“中药的品质,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支撑”,要强化科技在中药生产方面的引领作用,提升药品品质和医疗技术,“共链”行动的目的是做出更好的药、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用新质生产力保障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李可建认为,人才是构成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应从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三个方面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激活中医药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值得肯定的是,自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开展以来,产业链共链建设持续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漱玉平民董事长李文杰表示,加入“共链行动”以来,在华润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漱玉平民联合东阿阿胶开展了多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及胶类中药产业链共建活动。双方携手产业链共链合作伙伴,实现了强化中医药基层服务的目标,促进了实体药店在医药产业链拓展布局,对企业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达仁堂董事长张铭芮也认为,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为老字号中药企业搭建了文化传播平台和技术共享平台,希望未来在中药产业链共链建设的基础上加以学习、借鉴,共建中医药文化“破圈”活力。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华润集团未来将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继续优化共链思路,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持续推动中药全产业链共链行动走深走实,加快将中医药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助力中医药产业走向世界。同时,坚定做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推动者和示范者,助力中医药文化在创新发展中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与重要力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朋)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医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华润集团全面深化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

2024年06月17日 07: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李超 济南报道

  近日,由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润集团”)、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润医药”)、华润东阿阿胶有限公司(简称“东阿阿胶”)承办,以“共链发展·激活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沙龙”在山东省东阿县举办。《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华润集团近年致力于深化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切实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中药产业链,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稳健发展。

  优化“共链”生态 服务国家战略

  山东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中药资源丰富。鉴于此,华润集团与山东省政府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切实推进中医药产业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同时,双方还以中药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切实服务区域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在出席会议时表示,华润集团坚持以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为己任,积极发挥央企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坚持科技引领,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动中医药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中医药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各方合作,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以文化传播助力品牌建设,持续提升中医药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新征程上,华润集团将坚持传承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坚决当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支撑者、发展方向引领者、协同合作组织者”,全力打造高效运转、优势互补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活动上,《华润集团中药产业链建设实践》和《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供需清单》正式发布,东阿阿胶健康消费品产业园正式启动,“‘中药+新能源’跨产业合作”“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合作”“荒漠肉苁蓉产业”“皇家围场1619品牌助力梅花鹿产业发展”等多个产业链重大项目及多个产业赋能、协作配套以及资源共享类项目签约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华润医药旗下中华老字号企业东阿阿胶聚焦中药产业链建设目标和任务,围绕品牌、科技、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等维度,实践总结出了“三产融合”的阿胶产业链发展模式。此举不仅为山东省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做出了贡献,亦使其品牌建设和“三产融合”的优势拓展到了鹿产品、荒漠肉苁蓉、人参等滋补产业。

  同时,东阿阿胶还明确提出“做大众最信赖的滋补健康引领者”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融通发展,坚持药品、健康消费品“双轮驱动”,通过实施品牌唤醒、品牌焕新,依托老字号品牌、研发优势,以“阿胶+”“+阿胶”的思路,构建了健康滋补品牌矩阵。便捷、时尚、国潮、年轻化的爆款频出,“吃住行游购娱学思健”九位一体的养生体验旅游模式加速完善,推动了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了老字号中药企业守正创新的内生动力,为行业“共链”行动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凝聚“共链”合力 发出业内最强倡议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近年来,随着国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大众养生、国潮风的兴起,“药食同源”的中药养生保健产品受到不同年龄阶层养生爱好群体的关注。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则成为中药产业链共链建设的重要内容。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著名国学专家张其成认为,中华老字号在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老字号应融合共聚、协同共建,主动引领中药文化的普及和应用,要用生活化、时尚化、数字化、国际化思维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努力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半径。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校长应汉杰也指出,应把现代循证医学研究和生物制造结合起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培育中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

  为更好传承中医药文化、共享美好新生活,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聚合了众多中华老字号中医药企业。活动现场,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同仁堂、昆药集团等中华老字号企业共同发布了《担负新时代使命弘扬中医药文化东阿倡议》(简称《东阿倡议》)。

  《东阿倡议》强调,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强烈的使命担当传承中医药文化;二要弘扬匠心精神。秉承传统工艺,致力守正创新,加强老字号中医药企业新质生产力建设;三要倡导和树立主流价值观。加快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博物馆,让中医药文化可知、可观、可体验;四要加强传播交流。进一步拓宽视野,以中医药为载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

  沙龙期间,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仁堂”)、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漱玉平民”)、中国农业大学等产业链共链主体还一同发起了“中药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倡议”,倡导携手共建新机制、共筑新基础、共享新成果、共创新生态、共谋新发展。

  搭建“共链”平台 凝聚发展共识

  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引领、科研支持、企业带动和产业协同。为此,华润集团打造高水平产业交流平台,邀请“共链”合作伙伴共同探讨产业未来发展机会,推进达成行业发展共识。

  在交流环节,多位行业专家以“传承创新共链发展”为主题,分享了共链建设经验,并就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培育高层次人才激活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上游新质生产力的打造、中医药高质量的发展、中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中医药出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医大师王新陆认为,“中药的品质,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医药走出去的关键支撑”,要强化科技在中药生产方面的引领作用,提升药品品质和医疗技术,“共链”行动的目的是做出更好的药、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用新质生产力保障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李可建认为,人才是构成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应从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三个方面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激活中医药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值得肯定的是,自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开展以来,产业链共链建设持续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漱玉平民董事长李文杰表示,加入“共链行动”以来,在华润集团的大力支持下,漱玉平民联合东阿阿胶开展了多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及胶类中药产业链共建活动。双方携手产业链共链合作伙伴,实现了强化中医药基层服务的目标,促进了实体药店在医药产业链拓展布局,对企业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达仁堂董事长张铭芮也认为,中药产业链共链行动为老字号中药企业搭建了文化传播平台和技术共享平台,希望未来在中药产业链共链建设的基础上加以学习、借鉴,共建中医药文化“破圈”活力。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华润集团未来将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继续优化共链思路,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持续推动中药全产业链共链行动走深走实,加快将中医药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助力中医药产业走向世界。同时,坚定做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推动者和示范者,助力中医药文化在创新发展中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先锋与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