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医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护眼贴、明目膏、护眼仪有用吗?专家:近视防控只有两种调节方式管用

2022年06月06日 20: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6月6日讯(记者 郭文培) 2022年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当前,我国近视人群近7亿,近视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正是因为庞大的近视群体,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如护眼贴、明目膏、护眼仪等“视力保护产品”,不仅宣称缓解眼疲劳、降低度数,还声称消除弱视、治愈近视。那么,从医学角度看,这些产品真有奇效吗?效果又如何?

  对此,北京医院眼科首席专家戴虹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其参与撰写的近视防控专家共识显示,当前,近视防控有且只有两种有效的调节方式。一种是户外运动,另一种则是OK镜和阿托品散瞳药物。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产品及服务均对近视防控及治疗无效。他特别指出,OK镜和阿托品散瞳药物也只是一定程度上阻止近视度数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具有作用。

  戴虹提醒,市面上一些“视力保护产品”,商家在宣传时偷换概念,将调节视疲劳或者假性近视宣称为“近视治愈”,这误导了消费者。他强调,近视不可逆,因此近视不可治愈。

  记者注意到,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对此发布消费提示称,市面上的护眼贴、明目膏、护眼仪、穴位按摩仪等“视力保护产品”,使用“康复”“恢复”“缓解眼疲劳”“降低度数”“提升视力”“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表述,有的还列举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博取消费者的信任。这些广告宣传,大都缺乏科学依据,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会让部分消费者产生“治疗近视很容易”的误解。同时,一些中药药敷、耳豆、足底刺激、训练仪器、按摩等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康复干预产品和服务,以及苗医、针灸、特效眼镜等看似科学的治疗近视的方法,有些消费者在试用或者初次接受服务后,可能会有一些“效果”。有专家表示,它们都是通过放松神经肌肉来缓解因视疲劳而产生的一些症状,但近视依然存在。

  对于近视治疗,成都视力保护与健康促进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视育互联网医院院长朱晋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所谓的“视力保护产品”大部分都以提升视力为目标。但事实上,近视如果讲疗效,不应只体现在视力提升方面,屈光度降低、近视眼眼轴变短、患者主观感受等都是参考因素。

(责任编辑:杨秀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护眼贴、明目膏、护眼仪有用吗?专家:近视防控只有两种调节方式管用

2022-06-06 20:5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6月6日讯(记者 郭文培) 2022年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当前,我国近视人群近7亿,近视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正是因为庞大的近视群体,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如护眼贴、明目膏、护眼仪等“视力保护产品”,不仅宣称缓解眼疲劳、降低度数,还声称消除弱视、治愈近视。那么,从医学角度看,这些产品真有奇效吗?效果又如何?

  对此,北京医院眼科首席专家戴虹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其参与撰写的近视防控专家共识显示,当前,近视防控有且只有两种有效的调节方式。一种是户外运动,另一种则是OK镜和阿托品散瞳药物。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产品及服务均对近视防控及治疗无效。他特别指出,OK镜和阿托品散瞳药物也只是一定程度上阻止近视度数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具有作用。

  戴虹提醒,市面上一些“视力保护产品”,商家在宣传时偷换概念,将调节视疲劳或者假性近视宣称为“近视治愈”,这误导了消费者。他强调,近视不可逆,因此近视不可治愈。

  记者注意到,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对此发布消费提示称,市面上的护眼贴、明目膏、护眼仪、穴位按摩仪等“视力保护产品”,使用“康复”“恢复”“缓解眼疲劳”“降低度数”“提升视力”“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表述,有的还列举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博取消费者的信任。这些广告宣传,大都缺乏科学依据,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会让部分消费者产生“治疗近视很容易”的误解。同时,一些中药药敷、耳豆、足底刺激、训练仪器、按摩等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康复干预产品和服务,以及苗医、针灸、特效眼镜等看似科学的治疗近视的方法,有些消费者在试用或者初次接受服务后,可能会有一些“效果”。有专家表示,它们都是通过放松神经肌肉来缓解因视疲劳而产生的一些症状,但近视依然存在。

  对于近视治疗,成都视力保护与健康促进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视育互联网医院院长朱晋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所谓的“视力保护产品”大部分都以提升视力为目标。但事实上,近视如果讲疗效,不应只体现在视力提升方面,屈光度降低、近视眼眼轴变短、患者主观感受等都是参考因素。

(责任编辑:杨秀峰)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