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二氧化碳改造为砖头,13个中国前沿低碳技术项目获腾讯亿元资助

2024-05-23 16: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施晓娟)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把二氧化碳改造为砖头,13个中国前沿低碳技术项目获腾讯亿元资助

2024年05月23日 16: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把废弃的钢渣和二氧化碳结合变成砖头、用合成生物技术培养细菌去“吃”二氧化碳、用绿电电解二氧化碳制成绿色航空燃料……用十八般武艺给二氧化碳做“变形记”,变成低成本的砖头、衣服、食品、燃料——这些技术都来自于“碳寻计划”——中国CCUS(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首个寻找最前沿技术的亿级资助计划。

  5月23日,“碳寻计划”公布终选名单,13个项目从3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共获得亿元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碳寻计划”的产业合作伙伴包括河钢集团、华润集团、海螺集团等,也为终选项目投入千万级的配套资金,并提供落地场景。“CCUS从商业上来说还在启动阶段,在科学上说也非常复杂,腾讯能够从国际视野支持这些前沿创新技术,不仅对国家发展是重大贡献,对双碳目标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金红光表示。

  在全球变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CCUS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因为即使做到完全不排放,为了减碳,也需要把之前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碳寻计划”是CCUS领域金额最大的资助计划,旨在寻找领域内最前沿的技术,帮助技术跨越“死亡谷”——即从实验室落地工业场景,并快速实现规模化。“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专家委员会、产业和投资合作伙伴,分别代表技术方和应用方放在一起,这样才能明显看到哪些技术更好地考虑了应用场景和未来的商业模式,助推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产业化的第一步,才能够真正实现技术的加速发展。”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许浩表示。

  具有中国特色的CCUS技术

  “碳寻计划终选名单里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上最顶尖的CCUS技术相当。”腾讯碳中和高级顾问翟永平说。这些技术在具有国际水平的同时,也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占世界54%的钢铁产量,钢铁碳排放占世界的65%,减排压力巨大。“碳寻计划”试点支持赛道的技术主要覆盖钢铁和电力2个减排大头。比如北京科技大学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钢渣捕集CO2,相当于“钢渣+CO2=石头”,这个被称为“矿化”的过程又能产生用作铺路和盖房的板材,做到“变废为宝”。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高炉渣替代商用吸附剂捕集CO2,不仅省钱,还形成了从落叶(高炉渣)到化肥(吸附CO2)的自循环。

 

  (图:苏伟老师团队用钢渣+二氧化碳做成的砖头)

  这些减碳技术对于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未来中国出口到国外的钢铁在低碳标准上可能会有所提高。“以前是谁多用化石燃料,谁就有企业竞争力;现在谁能把二氧化碳捕集下来,谁就有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河钢集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田京雷说。

  初创孵化赛道的终选项目更多聚焦二氧化碳利用领域,初创公司想尽各种办法给二氧化碳做“变形记”,大多已有清晰的商业路径。天津费曼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用绿电电解CO2,制成便宜的绿色航空燃油(SAF), 而SAF是一个国际性的千亿元市场;南京食气生化科技公司利用微生物编辑技术,“让细菌去吃CO2”形成乙醇后,做成衣服或者食品。除了具体技术外,碳寻终选名单也包括为CCUS技术提供“基础设施”的项目,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搭建的模型,将形成“中国CO2封存一张图”,以及在东部沿海地区探索如何把封存的二氧化碳注入到玄武岩中。

  帮助前沿技术跨越“死亡谷”

  尽管在国际上CCUS处于初期阶段,并且饱受争议,但在许浩看来,“当大家觉得CCUS技术靠不靠谱都还是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下决心去资助CCUS”, 有几个原因——第一“时间紧”,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50年全球能源系统如果要达到零排放,CCUS的减排量需要达到8%,而目前这个数字只有0.13%,“只有今天开始做,到2050、2060这些技术才能成熟到可以规模化、成本低。”许浩说。

  第二“任务重”,因为CCUS技术很早期,风险高,缺乏资金和支持,“‘首台套’就是我们说的实验室技术落地工业场景,其实是有巨大风险的。”北京科技大学项目负责人苏伟说,“因为实验室只解决一个环节的突破,但工业场景落地需要一个全链条的综合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死亡谷”,大多数技术从实验室走到工业场景就会夭折,只有10%的技术能活下来,成为初创公司后,规模化的过程中又会消失90%。但“首台套”也就是一个新技术的最佳可用技术(BAT)尤其重要,没有首台套,行业就没有清晰的技术发展方向。这个过程费的精力多,收益少,很少有机构愿意或者有能力提供资金支持。

  总要有人来啃这根硬骨头,腾讯SSV(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碳中和实验室成立的初衷,也是“碳寻计划”的初衷就是帮助CCUS领域的前沿技术跨越死亡谷,实现工业场景的落地。“我们需要今天就开始尝试,并帮助企业承担风险,” 许浩说,“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成功率最低的环节往往是走出实验室的第一步,我们只要让它提升一点儿,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

  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地干活

  正因为“碳寻计划”聚焦前沿技术的工业场景落地,“碳寻计划”的评审委员会创新性地融入了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腾讯等不同的视角,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华润集团、河钢集团、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让所有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共同判断技术的先进性和落地可行性。“确定名单之前的一个周末,我还接了很多电话,就是因为各位评委的意见和视角不同,这个不断碰撞和讨论的过程很有意义,大家都希望最好的前沿技术能成功落地。”腾讯战略发展部高级总监、“碳寻计划”负责人黄新我说。

  本来作为产业合作伙伴的河钢集团和华润电力,最终也决定拿出配套资金和场地支持技术落地。据田京雷说,河钢集团在2021年布局CCUS技术时,因为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并没有计划大的投入。“如果只有我们,加上一些人的质疑,我们可能不会走得这么快,或者不会走得这么早,碳寻计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费的支持,更是坚定了我们要把CCUS技术做产业化的信心。”

  对于技术方来说,腾讯和产业合作伙伴的合力,也成了北京科技大学项目的催化剂,把最初“百吨碳千吨渣万棵树”的设想乘以10倍,今年年底准备建成“千吨碳”,相当于10万棵树木的减碳量的示范点。“碳寻计划就像一个催化剂,激发了我们研发的热情,真正帮助前沿技术实现‘首台套’。”苏伟说。

  “碳寻计划”终选名单里的项目将陆续在今年和明年完成试点建设,希望成为CCUS领域的“最佳可用技术”,推动CCUS在中国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今年第二期“碳寻计划”将扩大为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前沿的低碳技术,在CCUS和碳移除技术的基础上,希望覆盖包括长时储能等更多创新技术,并与更多的国内外相关产业伙伴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助力技术跨越死亡谷。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