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二十载唯求实创新 绘蓝图建美丽中国

2021年11月19日 09:33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1年11月19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建院20周年。生态环境部党组和领导非常关心环境规划院的发展,充分肯定环境规划院20年来取得的成绩,希望保持势头,再接再厉,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保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院廿载

  打造环境决策专业智库

  20年来,在生态环境部的坚强领导下,环境规划院始终以“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决策服务”为宗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坚持“求实、创新、引领、和谐”,全院干部职工勠力同心,紧跟生态环保事业发展的步伐,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20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为适应不同时期国家生态环境管理需要,建成包括战略、大气、水、土壤、生态、风险、政策、投资绩效、形势分析、模型模拟预测、工程设计和碳达峰碳中和等在内的“4个管理部门+10个业务所/中心+4个实验室+20个科研平台”组织架构,基本适应全方位、全链条生态环境管理支撑的需求。

  20年来,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6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31项。创办政策咨询内参报告《重要环境决策参考》,累计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报送近300期。出版学术著作350余部、规划政策系列丛书10余套,发表科技论文2200余篇,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0余项。

  20年来,人才建设进步喜人。职工人数从最初19人增长到339人,超九成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近四成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拥有院士1名,国家环保专业技术领军人才3名、国家环保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10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4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4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3名。

  20年来,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连续8年在《全球智库报告》大中华区环境事务类智库排名中排名首位,2020年在全球环境事务类顶级智库中排名第25位。

  ■规划引领

  创新环境政策与实践

  围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需求,面向前沿领域和亟须解决的环境问题,环境规划院将不断强化在生态环境规划、战略政策领域耕耘,紧密围绕“规划—政策—项目—风险”四大业务主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以国家规划为核心领域,全链条全过程支撑环境管理顶层设计

  20年来,先后牵头支持编制完成70多项国家级重点规划、110多项流域和区域级规划,推动建立了以中长期综合规划为引领,环境要素规划、重点领域规划、战略区域规划为支撑的生态环境规划编制实施评估考核体系。

  全面支撑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和规划编制。先后牵头支撑承担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共5个国家五年规划编制,形成一套形势分析预测、目标制定分解、任务方案比选、重点项目筛选和规划实施评估方法。2018年、2021年支撑出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两个重要文件起草。

  全面支撑环境要素、重点领域规划和核心配套政策。作为牵头技术支撑单位参与大气、水和土壤三个污染防治行动顶层设计,以及打赢蓝天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两个行动计划制定,支撑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农村环境、重金属综合防治、政策法规、监测监管、人才等重点领域规划编制,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助力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积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决策落地实施。先后支撑承担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雄安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研究,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打造区域绿色发展高地提供解决方案。

  创新基于规划实施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技术方法。强化系统集成,通过实践检验形成中国碳情速报、“精细溯源—靶向调控—协同增效”空气质量综合管理、大气环境与碳排放协同增效、“大数据+源解析+智能对策”水环境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等技术体系,有效提高预测模拟精度、目标设置科学性和落地实施可信度。

  健全研究—编制—实施—评估—考核全过程。以总量减排、重点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考核评估为基础,研究提出质量与减排响应关系及目标确定与分解、重点区域区划、月度分析预警等方法,补齐了情景预测、形势分析、效果评估、成效考核等技术短板,推动形成“谋、断、行、督”闭环。

  (二)深耕生态文明制度政策研究,研究推动重大环境管理政策制度创新

  20年来,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课题、法律和建议起草,承担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20多项生态文明专题研究。

  深耕以环境保护税为代表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深入研究20年,有力支撑了《环境保护税法》的制定与出台,支持出台环保电价、排放交易、污水处理收费、生态补偿、绿色价格、环保投融资、信息披露等政策。

  推动建立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和“三线一单”相配合的源头预防环境政策体系。自2006年起,累计支撑了12版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研究制定和应用研究。指导探索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牵头制定“三线一单”编制技术规范,支撑指导浙江、广东等全国11个省(自治区)“三线一单”编制。

  建立满足后果严惩管理要求的国家生态环境风险损害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全面支撑了国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协助起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有效支撑国家重大事件生态环境影响和损失评估。

  全面推动生态环境核算体系、生态保护补偿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建立了经环境调整的生产总值(EDP)、生态产品总值(GEP)和经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EP)核算标准化技术方法体系,连续17年发布全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报告,首次完成覆盖179个国家的全球GEP核算,支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计和条例起草,提出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框架。

  (三)积极推动地方实践创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鲜活案例

  20年来,推动建立了国家指导地方实践、地方支撑国家管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支撑理论创新的生态环境管理决策应用研究与实践创新相互促进机制。

  支撑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研究。2003年在珠三角探索编制第一个环境空间规划,为主体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提供了最早实践案例。2012年起支撑推动近40个城市开展环境总体规划试点。2013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别编制杭州首个美丽城市规划、衢州首个“两山”建设规划和浙江首个美丽省域规划。支持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建设,持续推进省市美丽建设,发起创立“美丽中国百人论坛”。

  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构建生态省市县、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山”实践基地、山水林田湖草重大工程等为重点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规划技术体系。承担覆盖21省、60余地市、90余项国家生态省、市、县及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规划编制,完成全国首个浙江生态省建设评估。

  (四)加强科研技术平台建设,提升技术支撑水平

  20年来,持续深入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推动生态环境规划和政策学科发展。

  加强科研技术平台建设。建成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国家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与恢复重点实验室、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生态产品与自然资本联合实验室,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攻关为依托,产出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成果技术。

  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成立负责运营环境规划、环境经济、气候变化和环境审计的4个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分支机构。与50多个地方政府、生态环境厅局、高校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等近50家国际组织和相关环境科研机构开展了超百个合作项目。

  ■展望未来

  发展“四个面向”

  美丽中国,未来可期。面对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新任务新要求,环境规划院将继续秉承“求实、创新、引领、和谐”的发展理念,坚持服务环境管理决策,持续做大做强四大优势业务领域。

  一是面向美丽中国,推动建立健全层次清晰、功能互补的生态环境规划制度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环境规划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和空间表达。加强规划目标管理和过程实施调度考核,夯实评估考核落地保障机制,全力支撑国家中长期、重大战略、核心要素和重点领域规划编制实施。

  二是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决策和管理支撑。加强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措施和政策研究,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践创新。推动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化机制建设。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生态产品第四产业发展。积极开展绿色金融、绿色税费等政策工具设计、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和落地示范。

  三是面向数字社会,全面创新决策技术方法和支撑平台集成。加强规划政策技术方法积累,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工作方式方法有机结合,不断强化模型模拟、可视化和公众化等数字技术手段应用。

  四是面向新时代,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提升人才队伍专业素养。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补足气候变化、环境经济、管理学、社会学背景人才短板,打造多层次、宽口径的环境管理与科研人才队伍。

  展望未来,环境规划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环境智库,通过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支持解决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新难题,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