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福建三明市尤溪县管前镇的仿野生灵芝种植基地里,农户正忙着采收,林下阴凉处菌袋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药材清香;吉林白山市抚松县北岗镇的清凉林海里,林下参叶片上的阳光随风闪耀,外地游客正跟着“参把头”体验“抬”人参的“放山”习俗,亲身经历“喊山”“抬参”“挖参”“包参”的仪式和步骤,带一棵新鲜人参回家。林下经济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载体,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林下经济以其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与“两山理论”天然契合。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2024年),森林面积达2.31亿公顷(2023年),拥有广阔的林下空间这一尚未被完全充分利用的生态资源库。林下经济通过不砍树也致富的模式,激活森林的生态资本价值,实现“守绿换金”“添绿增金”。为推动林下经济发展,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科技部等十个部门进一步发布《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林草局还出台了《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为林下经济松绑、赋能。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在理论的指引下,全国多地开展实践探索,以模式创新激活林下经济新动能。浙江安吉,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打造竹林中的森林康养、竹艺体验,形成竹林+生态旅游的融合模式,以全国1.8%的竹林面积创造20%的竹业产值。至2024年,全县竹林碳汇项目累计分红将近5亿元,带动167个村集体均增收100万元,5.1万户林民户均增收6500元。贵州毕节打造“林药+特色产业”的立体模式,利用乌蒙山区喀斯特地貌中的林下空间,发展天麻、黄精等道地药材种植;引入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配套加工车间,延长药材产业链,生产天麻酒、黄精膏等养生酒、药食、美妆、康茶等多种多样的高附加值产品。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林下经济面积达416.55万亩,产值达到90.68亿元。福建三明,实现“菌+智慧农业”科技模式,智能监测林下温度、湿度,使用自动化喷淋系统,推广仿野生香菇、木耳、灵芝种植,不仅降低管理成本,并形成以菌养林的生态闭环;搭建林下经济大数据平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溯源。科技赋能使得三明林下经济综合亩产均值超2.8万元,较传统模式增长12倍。
在机制创新方面,通过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科技支撑网络和培养市场主体,林下经济正在推进“生态账”与“经济账”的协同之路。多地政府开设林下经济用地审批绿色通道,探索林地使用权改革方案,完善产权制度、长期稳定承包权、加快放活经营权,激发生态资源活力。林下经济的补贴与保险机制不断完善,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向林下经济倾斜,部分地区试点林下经济自然灾害险。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合作,尝试“林-禽”、“林-蜂”、“林-菌”、“林-药”、“林-游”等复合模式,定向培养林下经济专业人才,破解技术缺位瓶颈。地方引进深度加工企业,提升林下产品附加值;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壮大市场主体。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林下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在将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转化为老百姓的生活实利。根据2024年数据,全国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和利用面积超过6亿亩,从业人数超3400万人,人均年增收超1万元。贵州毕节天麻种植产业规模占全省57%,综合产值达到40亿元。林下经济还带动了加工、物流、电商等关联产业,创造多种就业岗位。部分地区还将林下经济收益用于森林抚育、生态修复,实现生态反哺,有力提升森林覆盖率和质量。
诚然,当前林下经济还普遍存在着小、散、弱等瓶颈,亟待向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进一步转型。应该“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可以通过制定全国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探索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广人工智能病虫害监测、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深化数字赋能。力争2030年全国林下经济经营面积稳定在10亿亩以上,年产值突破1.5万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生态支柱产业。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林下经济作为“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不仅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可感知、可共享的金山银山,更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全球生态经济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 樊阳程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