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露出水面部分高8.15米的石碑,矗立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口。8.15米,是为了纪念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日子。
这块矗立的石碑,是新时代的坐标,诉说着二十年来的沧桑巨变:“两山”理念从余村走向全国,神州大地焕发新绿。
发展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绿色发展成为风向标
7月中旬,当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乘坐高铁来到湖北省谷城县堰河村时,不禁和堰河村党委书记闵洪艳打趣道:“怎么像是回到了我的家乡余村?”同样是竹林与茶园随处可见的两个乡村,同是全国人大代表,是什么让相隔近千里的两位村书记在这个夏天共聚一堂?
2024年,闵洪艳三访余村,深入学习“两山”转化的安吉实践,萌生了合作的想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两位人大代表再次探讨如何联合更多乡村,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
如今,和余村一样,堰河村房前屋后的竹林、漫山遍野的茶园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大幅增长。曾经靠卖石头、“砍山”的两个村落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约定将余村共富超市2号店设在堰河村。
两个村庄的背后,印证着我国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从省域到全国,“两山”理念塑造美丽中国,见证活力中国,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曾经,江苏省南京段的长江岸线密布着石化、钢铁企业,产业结构偏重、生态空间破碎化等问题制约了高质量发展。
为解决这一难题,南京市关停搬迁沿江化工企业、码头,腾退长江生产岸线数十公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生态修复,逐步推进城市产业优化与转型,积极培育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走出了“环境优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的转型之路。
从“工厂挤占山水”到“产业点缀山水”,这座古都正书写着长江经济带“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生的新答卷。
“两山”理念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一些传统工业城市对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实现能耗大幅下降,污染物达标排放。一些地市积极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前,我国“新三样”产业增长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在产销量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持续领跑全球,锂电池产业总产值屡创新高,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攀升。
考核“指挥棒”的转向,为“两山”理念落地生根提供重要保障。过去,GDP增速曾是衡量地方政绩的“硬指标”,如今,生态环境指标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日益增加。
浙江省率先推行“绿色发展指数”考核,考核结果与政绩挂钩,推动地方政府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经济环保两手抓”转变。久而久之,政府部门将生态保护列为“必答题”,将发展绿色产业视为环境保护“加分项”。
随着全国深入贯彻“两山”理念,各地纷纷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地不仅在干部考核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权重,还对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予以表彰和重用,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责任人予以严肃追究。
“两山”转化路径不断拓展,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二十年来,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各地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途径,实现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相互转化,催生出一个个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发展模式,转化路径也更宽。
一些地方把好生态变成“金饭碗”,颜值变价值。
在重庆市,过去依托煤炭、冶金等产业,如今果断“腾笼换鸟”,以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全域环境提升。南接长江、北拥嘉陵江,西部(重庆)科学城成为转型的主阵地,涵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前沿产业,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昔日的工业老区“聚绿成金”,成为绿色创新高地。
在大兴安岭地区,广袤的森林既能吸碳也能卖钱。当地创新推出的“林业碳票”,相当于把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量化,转变为可以交易的商品,可供企业抵消碳排放。保护好森林,为林区换来真金白银,成为“护绿换金”的典范。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作为生态农业的“活化石”,让农民通过保护好“稻渔鸭”共生系统,把梯田里种出的生态稻米卖出了高价,在实现增收的同时,开发深度农耕体验游。
此外,一些地方不断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方式,一系列绿色金融政策与工具持续发力,不断拓宽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路径。
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日益蓬勃,以海水养殖、海洋旅游等不同方式,实现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冰雪经济蒸蒸日上,“冷资源”已成为“热产业”。在江西省婺源县,独特的徽派建筑和油菜花海景观,成为美丽乡村的新招牌,实现了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从绿色信贷定向支持生态修复项目,到排污权交易市场激活环境资源的经济属性,不断丰富的绿色金融手段正以多元方式突破生态保护与开发中的资金瓶颈。这些创新实践既保障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投入,又通过市场化机制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重要纽带。
转化效益看得见、摸得着,绿色发展惠及民生
在“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各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居民幸福感日渐提升。
烟尘天重现“蓝调”,“蚊蝇河”复归碧波,黄土地披上“绿装”,昔日不毛之地渐成生产清洁能源的沃土,曾经保护与发展的“两难”抉择化作如今共赢的画卷。
北京的“蓝天日记”不仅记录了PM2.5浓度从2013年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30.5微克/立方米的跃迁,还有蓝天白云和繁星闪烁成为常态。
太湖流域水质一年比一年好,总磷浓度不断下降,湖边的芦苇荡里重现水鸟嬉戏的场景,一湖清水成了当地的“幸福源泉”。
横贯北方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构筑起绿色长城,守护一方安宁。
美丽乡村建设的效益也不断凸显。乡村生态美了,基础设施升级了,乡村振兴的活力越来越足。
好水泡好茶,茶农腰包鼓。福建武夷山的茶农们尝到了“两山”转化带来的甜头。九曲溪的水质不断提升,茶叶品质上去了,价格也不断上涨,茶农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两山”转化的故事不仅在城市乡村,还在雨林深处。
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老乡们发现:林子越密钱越多。当地通过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两山”理念让经济与生态携手前行,更温暖了百姓的生活,让人们在绿水青山中尽享幸福。从塞罕坝林场建设到浙江“千万工程”,从余村村口的石碑到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领奖台,我国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
二十载光阴流转,“两山”理念源于中国,走向世界,在壮阔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