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 凡
盛夏时节,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花岙岛碧海映蓝天,时有白鹭掠过。这座岛屿远离尘嚣,怪奇石林绵延海岸,风景独特秀丽。
近年来,象山县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开展海岛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使花岙岛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花岙岛先后获评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和美海岛”,并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发布的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壮美的万柱崖、琳仙屿,雄伟的大佛头山,奇特的大小岬山……花岙岛不仅拥有“亿年石林、万年大佛、千年古樟、百年兵营”,还有“海上仙子国,人间瀛洲城”的美誉。
然而,这座美丽海岛也一度面临生态破碎的困境。
“过去,花岙岛部分岸段连年受风浪侵蚀,出现崩塌沉降现象,护岸局部面层破损,结构单一,山体局部岩体裸露,岛体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象山县土地开发整理和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主任徐立巍介绍,受海洋灾害的侵袭,花岙岛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生态系统越发脆弱。
为了恢复岛屿的美丽容颜,2016年起,象山县启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花岙岛的治理,核心在于生态安全屏障的整体性修复。”徐立巍说,象山县秉持生态优先理念,遵循“整岛谋划、分步实施、综合治理”策略,在花岙岛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修复措施,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全力构建海岛生态安全屏障。
“我们联合相关涉海科研院所和机构组成治理团队,因类施策,多管齐下,针对不同地质分别开展了向海侧和向陆侧的综合治理。”徐立巍介绍,治理团队对花岙岛东南侧的天作塘卵石塘坝进行坝体修复,加固修复受损海岸,增强削浪挡潮能力,提升了海岛的景观价值。
为了稳固沙滩结构,治理团队采用近自然的人工养滩模式,通过清理滩面、补充海沙、种植植被等工程手段,修复原有沙滩。
针对花岙岛西侧的裸露岩体,治理团队运用“削坡降级+植被毯”技术,分阶削坡,坡脚修筑挡土墙,坡面采用植生袋绿化,有效维持了海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此外,治理团队还采用三维网喷播植草技术,开展边沟及护岸生态化建设,实现生态减灾协同增效。
最终,治理团队共修复沙滩6.1万平方米,卵石滩1.98万平方米,治理废弃矿山2.3万平方米,加固海堤249米,修复护岸6.76千米。这些成果增强了海岛稳定性,拓展了公众亲海空间。
生态效益持续释放
盛夏的傍晚,花岙岛的沙滩上,不少游客提着小水桶,在细沙中“寻宝”。
“我是2014年来到花岙岛的岛民。现在海岛的环境和当时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花岙岛上的泥鳅部落民宿相关负责人刘秋琳说,如今,花岙岛水清、岸绿、滩净、湾美,成群的白鹭在这里定居。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象山县积极推动海岛经济多元化发展。除旅游观光外,当地还引入芸苔海岛花园综合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推动海岛经济多元化发展。
在花岙岛,自然和人文的脉络紧密交织。这里不仅有岩奇景幽、物产丰富的海岸线,还有宛如“天空之镜”的古老盐田。坐落于花岙岛内的象山花岙盐场拥有1000余亩生态盐田,其海盐晒制工艺可追溯至唐宋年间。独特的地貌与盐田古韵,让这座岛屿成为2024年爆火游戏《黑神话:悟空》的重要取景地之一。
如今,花岙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为展示海岛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2023年,象山县设立花岙岛生物多样性法治宣教基地,构建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致力于提升全民海洋科学素养和海洋保护意识,将“生态共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目前,花岙岛植被覆盖率75.49%,自然岸线保有率83.03%。2024年,花岙岛游客数量达22.6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3615万元。花岙岛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动能。这里已成为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实现了从“生态美”到“百姓富”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