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35年我国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2022年06月14日 10: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4日讯(记者 杨秀峰)据生态环境部官微消息,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随着全球温度持续上升,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和风险,并以“风险级联”方式从自然生态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传递,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我国位于全球气候敏感区,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左右。随着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安全所造成的威胁将日益严重。

  为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2013年我国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首次将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积极探索趋利避害的适应行动,在国际社会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和示范效应,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与成效。

  专家表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仍然存在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分析评估不足、协调机制和治理体系有待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理念意识和行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识。《适应战略2035》在深入评估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基础及挑战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新阶段下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

  与2013年《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相比,《适应战略2035》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更加突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提出完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强化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综合防灾减灾等任务举措;二是划分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两个维度,分别明确了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农业与粮食安全、健康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与人居环境、敏感二三产业等重点领域适应任务;三是多层面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并考虑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风险的区域差异,提出覆盖全国八大区域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等重大战略区域适应气候变化任务;四是更加注重机制建设和部门协调,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财政金融支撑、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等保障措施。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