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生态文明 > 生态文明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野生动物用“脚”为河南生态治理点赞

2019年12月19日 15:2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郑州12月19日电(记者牛少杰)寒冬来临,一批又一批大天鹅“携家带口”,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回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们将在这里“舒舒服服”地度过整个冬天。

  “十年前天鹅还很少,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现在监测到约一万只。”该保护区三门峡管理处负责人董帅伟说,天鹅对水质很“挑剔”,天鹅数量增加与湿地生态环境变好分不开。

  近年来,三门峡市加大湿地恢复和修复力度,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据董帅伟介绍,“我们在天鹅活动水域适量种植水生植物,不但净化了水质,也为大天鹅越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河南省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鸨、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种群也在扩大,还有一些“绝迹”多年的陆生野生动物也开始“频频露面”。

  2017年,河南太行山区频繁拍摄到野生金钱豹,2018年初首次拍到金钱豹群体活动影像,同年11月又首次拍到野生幼崽。此外,原麝、黄喉貂、西伯利亚狍等珍稀动物也被抓拍到。

  “野生动物又‘回来了’,说明我们的保护起了作用,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得到有效控制,栖息地更适宜野生动物种群恢复。”河南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卓卫华说,监控画面显示有的豹子“吃得还挺胖”,多种野生动物数量增加,也说明森林覆盖和湿地环境等生态条件在整体改善。

  据河南省林业局统计,河南共有湿地面积941.92万亩,2017年与2007年相比,森林面积净增1295.8万亩,2014年至2018年森林覆盖率提升2.6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河流水质不断改善,截至今年10月,省辖市建成区150处黑臭水体中已基本消除109处,县城建成区174处黑臭水体中已基本消除127处。

  “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很敏感,其中不少是当地生态质量的指示物种,种类和种群规模是区域生态环境最直接的反映。”郑州师范学院生物学教授李长看说,野生动物的“集体回归”,说明区域生态涵养功能在持续恢复。

  得益于河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重新活跃于山野河湖,伴随而来的还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

  “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在逐步增强,对野生动物越来越友好,现在群众一旦发现有野生动物需要救助,便会立即给我们打电话报告。”卓卫华说,下一步还是要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动物不会说话,却会用‘脚’为生态环境质量投票。”

(责任编辑:杨秀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