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5年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 本报记者 刘 慧
国新办日前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表示,“十四五”时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践行新粮食安全观,大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进展符合预期,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年来,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库存充裕、市场平稳,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有成色。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流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产业强、供给优,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品牌、优质产品竞相涌现。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现实考验。
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表示,近年来,粮食流通领域节约减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节粮减损制度更加完善、粮食储存减损更加有效、粮食资源利用更加充分、节粮减损氛围更加浓厚等方面。据调查测算,近3年粮食储存、运输、加工环节年均损失量约占粮食年产量的2%。储存环节,农户储粮损失率约3%,较10年前降低了5个百分点。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运输环节,运输损失率降低至0.8‰。加工环节,粮食加工损失率降低至0.8%。
“十四五”时期,粮食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持续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切实抓好粮食收购入库、储存保管、销售出库环节质量安全。据介绍,2021年以来,推动制修订粮食领域国家标准100多项,行业标准50多项,标准体系持续完善。质检体系得到强化,基本形成上下联动、响应及时、信息畅通的检验监测网络体系。
“十四五”时期,管粮管储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粮食流通进入了全面依法治理和信息化监管的新阶段。刘焕鑫表示,粮食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成为中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地方性法规规章陆续出台,粮食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粮食监管执法得到持续加强。组织开展了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肃查处涉粮违法案件,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快建立监管新模式。建成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了各级各类政府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全覆盖,“人防”+“技防”有机结合,用“穿透式监管”守住管好“大国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