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马爱平)“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其中,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是首次开展。目前,这项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2月10日,在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表示。
“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表示。
本次普查新收集资源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6.3万余份,占比45.4%。“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过三成,此次收集的大豆资源最多,将近1万份,体现了我国是大豆起源国的优势。”刘旭说,同时,作为“杂粮王国”,这次收集到的谷子、高粱、绿豆、豌豆等杂粮杂豆种类多、数量大,为选育出更多更好的粮食作物新品种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材料。
本次普查还挖掘发现了具有高价值的优异资源。“新收集的种质资源,或者性状优良,或者生存地生境特殊,或者历史悠久,对于培养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新品种,研究作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刘旭说,本次普查以来,目前已经有6238份资源应用于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其中1889份资源用于新品种培育,3919份资源开发为知名的“土特产”,430份资源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