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吃胎盘能大补?专家:可能引起细菌感染

2017年07月11日 09: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1日讯 (记者 吴晓薇)“胎盘能不能吃”一直是备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不光在中国,欧美国家自2000年以来也流行起一股以胎盘为补药的风潮。然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对此发出警告,称母亲食用胎盘可能会使新生儿发生细菌感染的风险。

  去年,俄勒冈州的一名新妈妈就因为食用了“胎盘药”致使婴儿患上迟发性B型链球菌(GBS)菌血症。仅在治愈GBS的五天后,婴儿又复发重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生经验证后发现,这位新妈妈服用的“胎盘药”中的GBS菌株与新生儿GBS感染基因一致。原来,妈妈产后将自己的胎盘交给一家专门做胎盘胶囊的公司,而该公司在制作胶囊的时候并没有检测细菌。

  对此,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指出,2005年,我国原卫生部就曾明确指出:胎盘归产妇所有,产妇放弃或者捐献胎盘的,可以由医疗机构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胎盘。如果胎盘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告知产妇,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处理,并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置。此外,2015版《药典》也已将紫河车及其中成药全部剔除。

  据钟凯介绍,我国也曾出现过“胎盘宴”的风潮,认为吃胎盘可以大补。但胎盘不但营养价值与普通的肉无异,而且有可能携带细菌和病毒。“有观点认为,胎盘是胎儿的天然屏障,它会阻拦污染物。虽然胎盘入药的历史很久,但均未经过严谨的科学验证,因此其功效并不确凿。”

  胎盘可以携带的有害微生物包括李斯特菌、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毒、麻疹病毒、疱疹病毒、莱姆病病原体等,其中有一些可能通过食用或接触导致感染。虽然高温处理可以杀死微生物,但温度不够或加热时间太短都有可能导致微生物侥幸逃脱。采用低温冻干生产的胎盘粉更有可能给微生物留下活口。

  钟凯表示,目前多数科学家认为,胎盘主要是提供蛋白质等常规营养。其含有的“活性物质”要么含量太少,要么会在炮制或消化过程中降解,并不能提供神奇的功效。而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里虽然有食用胎盘的记载,但李时珍、张景岳等名医都持反对态度。

(责任编辑:刘潇潇)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