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居民用药安全存8大误区

2013年10月11日 15:13   来源:北京晚报   

  如今居民家中都会备个小药箱,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很多人就自己掂量着把药吃了。但90%的公众对如何安全合理用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严重误区。记者从中国药学会获悉,由国家食药监管总局主办的“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正在进行中,从已经收到的45万份有效答题卷中,发现大量错误率在50%以上的问题。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特别提醒公众关注8个较具代表性的安全用药误区和值得注意的现象。

  1误区

  婴儿大剂量服抗生素

  危害:严重可致耳聋

  51.07%的网友对新生儿慎用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缺乏了解。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肝功能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大剂量服用氯霉素类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进而发生致命性毒性反应(灰婴综合征)。2005年春晚表演《千手观音》的21名残疾人演员中,有18名是因为在2岁前使用抗生素发生过敏,导致药物中毒性耳聋。

  2误区

  孕妇滥用抗生素

  危害:严重可致畸胎

  50.32%的网友不知道孕妇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药学专家表示,孕期随意用药或坚决不用都有可能危及母婴,正确做法应是仔细研读说明书或及时寻求医生指导。如链霉素会导致胎儿听力和肾脏受损,四环素会导致胎儿畸形;而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毒性低,对胎儿相对安全,可遵医嘱使用,但仍须严密注意过敏反应。

  3误区

  酒后服药

  危害:重者可致死亡

  58.88%的网友不了解酒精会对服用药物产生极大影响。在服用药物时应避免饮酒,不少抗生素药物与酒精同时进入身体后,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轻者头晕、恶心,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安眠药(安定)也是禁止与酒精类饮料同服的药物,同服极易加重嗜睡、昏睡表现,严重的有可能造成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4误区

  依靠药物减肥

  危害:严重可致昏迷

  近一段时间,网上流传服用二甲双胍能减肥瘦身的说法。51.31%的网友竟然认为这是安全有效的。专家表示,二甲双胍属于降血糖药物,降低血糖的同时确实有减轻体重的效果,但正常人过量服用有可能导致乳酸酸中毒,轻者出现乏力、恶心、头昏等症状,重者可致意识障碍、深度昏迷,给身体造成额外损害。

  5误区

  服药时间不讲究

  危害:可致消化道疾病

  50.43%的网友不知道睡前服药的正确方法。睡前服药是指睡前15至30分钟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服药后要稍做活动,然后再卧床休息。50.27%的网友不知道“顿服”是指将一天的用药量一次服下。

  6误区

  保质期不分情况

  危害:救命药变无效

  硝酸甘油是一些上年纪的人常备的“救命药”之一,硝酸甘油的保质期一般为1至2年,但是开封后应在3至6个月内用完,否则药效会打折扣。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眼药水,眼药水无菌要求高,30天内用不完最好弃用,同时还要注意在2至8摄氏度的冷藏条件下保存。

  7误区

  牛奶服药

  危害:阻碍吸收

  不少人为了节省时间,在吃早餐时用牛奶服用药物。专家指出,某些药物(如土霉素、四环素)不可与牛奶或乳制品同服,否则将与牛奶或乳制品中的钙离子结合,严重影响药物吸收。

  8误区

  非处方药不分类

  危害:乙类非处方药更安全

  公众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分比较清楚,但50.83%的网友不知道非处方药还分为甲、乙两类,56.62%的网友不知道哪一类更安全。专家提醒,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更推荐公众使用乙类非处方药。

  本报记者 贾晓宏

(责任编辑:韩肖)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细数儿童接种疫苗误区    2017年12月18日
  • ·注意!远离这些用药误区    2017年11月03日
  • ·十大用药误区需警惕    2017年10月13日
  • ·“大单品”风靡 酒企需警惕误区    2017年03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