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食品行业动态 > 正文
中经搜索

“吃货”网购私房菜 省钱省力难省心

2013年09月05日 18:35   来源:沈阳日报   

  

  看着真诱人!吃着能放心不?

  中秋佳节临近,许多人都在计划着摆上一桌美味佳肴款待亲朋好友。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主打“个人特色”的网购私房菜则很受一些喜欢猎奇的“吃货”们追捧。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网购私房菜尽管可以花很少的钱就能品尝到独特风味的菜品,但美味的背后却也隐藏着卖家没有健康证明、未办理卫生许可、保质期随意设定等隐忧。

  网购私房菜

  借势中秋渐升温

  距离中秋节到来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此前一直为中秋节朋友聚会准备菜品发愁的王宇丹,日前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捷径”。“我厨艺一般,很难让朋友在家吃得开心。后来有一天网购时发现还有卖私房菜的,这回我的中秋朋友聚会的菜品可有着落了。”王宇丹向记者透露,她已经看中了几道私房菜,准备在中秋节前进行网购。

  9月4日,记者在某网络购物平台搜索“私房菜”,共得到了相关商品2万余件。记者浏览相关商品发现,网购私房菜既有半成品也有已经制熟的成品。种类则更是齐全,东北菜、川菜、粤菜、云南菜等无所不有,价格则多集中在每份20元左右。在沈阳本地,则有10位卖家开设了销售私房菜的网店。从销售记录来看,沈阳一位卖家销售的“东北烧烤风味猪月牙骨”,最近几天已经有了近60份的销量。

  大多数卖家

  未办理卫生许可

  记者登录多个销售私房菜的网店发现,尽管多数店家都在网页上标明了所采购肉类以及配料的品牌,但多数店家都未明示健康证明等卫生保障资质。沈阳本地一位销售私房菜的卖家也对记者坦言,由于未开设实体店,因此她并未办理从事食品销售应该办理的工商执照、健康证、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明。而对于网购菜品的保质期,有卖家则“凭经验”表示,打开包装的菜品放在冰箱里可以保存7天,给出了比较随意的设定。

  “网购时应优先选择有资质的本地卖家,同时还应保留好交易凭证以及聊天记录,以便作为日后维权的证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购维权专家姚建芳提醒市民,网购私房菜关系到自身健康安全,由于菜品质量目前在监管上尚有空白之处,因此网购一定要谨慎。

  本报记者 郭金凤

(责任编辑:韩肖)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