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俏江南张兰:引入电子商务迎合市场

2013年06月24日 13: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讯 受经济形势影响,餐饮业再次遭遇寒冬,日前,中国烹饪协会与俏江南集团举行题为“传承与创新”的新闻发布会,俏江南创始人张兰表示,为迎合市场的发展,俏江南率先引入电子商务的服务方式,采用O2O的营销模式——即“线上到线下”,其商业核心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该营销模式使服务更便捷优质的同时又能使客户获得更多的增值服务。与此同时俏江南APP客户端实现了支付业务,并结合官方微信、微博的运营,将会带动大量的信息转化为消费。 

  中国烹饪休会会长苏秋成表示,在协会持续开展的行业景气监测中,发现全国餐饮市场已出现疲软迹象,中国烹饪协会正联合餐饮企业自救,希望能共度难关。 

  苏秋成表示,在协会持续开展的行业景气监测中,发现全国餐饮市场已出现疲软迹象,所以中国烹饪协会联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餐饮协会共同举办了中国餐饮业首届“大众美食促销季”活动:一是要使餐饮行业能够凝神聚气,提振发展信心,不等、不靠,炼好内功,为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吹响号角;二是要展现餐饮新面貌,激活社会大众的消费热情。”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边疆表示,目前全国有几万家餐饮企业参加了“大众美食促销季”活动,从目前的效果来看,5月份的业绩明显好于之前。“我们正在计划,将在第一季大众美食促销季完成后,也就是7月10日后推出第二季美食促销。” 

  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张兰女士也表示,2013年餐饮行业面临比2012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新的经营模式,拓展大众市场是今后要探索的主旋律。社会提倡节俭,老百姓消费变得更加理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为适应市场发展,各大餐饮同行纷纷寻求业务转型及新的品牌定位。 

  作为俏江南13年来一直遵循的商务正餐的经营理念,深受消费者喜爱。时尚的环境,经典的口味,创新的出品,集团采购,标准化管理成为我们核心的竞争力,这些正是俏江南集团持续发展的原因,也正是这些使得俏江南餐厅遍布十六个省份,二十三个城市,拥有近70家直营店。 

  会上,张兰还特别就中国餐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张兰表示,中国餐饮行业粗放经营就能赚钱的时代过去了。前二十年,餐饮行业遍地是黄金,支张桌子摆双筷子就赚钱。那时整个行业是赚钱的。当然,与别的行业相比,餐饮行业赚的是辛苦钱。但现在不同了。有数据显示,目前北京近十万家餐饮机构,每天开业300家、每天关张也有300家。这意味着餐饮行业开始进入一个激烈竞争的阶段,需要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去创造价值实现利润。 

  显然,从没有利润到由于你的模式把价值创造出来实现利润是非常艰难的,得创造价值。这个阶段是异常竞争态势,成功的只有在人才、战略、资源、组织、系统、产品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 

  张兰认为,餐饮行业并购整合的序幕已经拉开,中国餐饮行业产业集中度将迅速提升,餐饮行业的公司的并购暗流涌动。这种并购和整合的出现将加快中国餐饮企业成长的速率。所以如何利用这个趋势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是历史性机会,值得好好把握。张兰相信,不久就会出现市值过500亿元的餐饮企业。 

  同时,餐饮百强企业的资产规模将会通过上市、私募等方式迅速提升,餐饮业的抗风险能力会提高。 而通过供应链的延伸和差异化渗透提升食品安全控制力和市场份额,从而打造有影响力品牌食品安全是一种责任,餐饮企业必须担当。但餐桌是上游产业的最终汇集点,也是潜在风险点,需要餐饮企业具有溯源的能力,通过基地建设和战略合作供应商的建立提升食品安全管控能力。 

  张兰表示,过去一招鲜打遍天已经过去,因为你鲜我可能比你更鲜。所以大餐饮公司都在思考和探索在维护原有市场份额同时进行差异化渗透,提高市场覆盖率。但挑战也极大,需要谋定而后动,同时需要培育专业团队去执行。难点是一定要去实现标准化,通过流程、体系和制度去规范员工和企业行为,提高系统的力量降低干扰。这也是树立品牌的基础。餐饮消费未来会以品牌为导向,品牌会凝聚忠实的客户、凝聚出一批核心的团队。通过品牌实现跨区域低成本扩展。

(责任编辑:佟晓群)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