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共议食品安全:公众感受为何与监测数据背离?

2013年06月19日 08: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王 晋

  

  

  在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的中粮展台,几位观众正在选购中粮集团的新产品。

  “假羊肉”、“塑化剂”、“毒皮蛋”,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高发,一次次挑战着消费者的神经。食品安全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子孙后代,如何让13亿人吃得安全健康,是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社会各界共同为破解食品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支招——

  破解一个悖论——

  公众感受与监测数据背离

  消费者的判断受主观认知风险所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引发公众恐慌心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随着企业的进步,规范管理、科技水平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比以前大大提高。但公众的感受与此背离,食品安全的舆论环境更趋复杂。这种“悖论”困扰着业内人士。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志喜发布了农业部最近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监测报告,从数据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在不断改善。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其中畜禽产品在99%,这样的合格率在发达国家都是不低的。

  但是调查发现,超过50%的消费者认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严重,与监测结果形成强烈反差。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邓志喜说,“通过研究发现,决定农产品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风险的主观认知而并非风险本身,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判断主要受主观认知风险所影响。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引发公众恐慌心理,往往导致个别或局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事件被严重放大。”

  邓志喜认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公众认知,构建放心消费的环境,需要靠政府、生产经营主体、媒体与公众共同努力。其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开非常关键。各级政府要建立公开、及时、顺畅、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交流渠道,引导消费者客观、理性地处理相关信息和应对风险。同时,要加强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教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诚信出了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诚信教育,加强诚信法制建设,严厉惩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营造一种格局——

  社会共治维护食品安全

  需要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共同落实,行业自律和社会他律共同生效,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共同激活

  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环节多、链条长、风险因素多,保障食品安全需整合多方力量,提高监管效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勇提出,“保障食品安全,需要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共同落实,行业自律和社会他律共同生效,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共同激活,法律、文化、科技、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只有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有力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才能不断破解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制约因素,才能不断巩固食品安全的微观主体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

  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也能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中粮集团质量安全部总经理陈志刚提出,科技创新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是提升企业品牌的驱动力。他介绍说,中粮集团建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管理的提升。集团全力打造食品安全能力保障平台,投资32亿元建立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构建集团检验检测中心,区域重点实验室、基层企业实验室组成的三级检测网络,提升集团检验检测能力。同时,通过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强化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形成各产业链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为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副主任罗秋科表示,保证食品安全可分为“事先防范”和“事后补救”两方面,食品安全追溯是解决“事后补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统一的物品编码正是实现食品安全追溯的基础。

  惠氏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公关总监曹敬衡认为,随着媒体蓬勃发展,传播已从单向传播变为强调互动,未来如何利用新兴渠道,尤其是手机,通过微信、微博把食品安全信息传递给消费者,需要大家共同思考。

  树立一个理念——

  用良心做好“良心工程”

  人人传播正能量,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的理念,才能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铜墙铁壁”,让消费者重拾信心

  “人无信不立,这是我们的古训,我们在诚信问题上做的怎么样,注定我们会走多远,注定了我们是否会取得成功。”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赵立新在“诚信共治 维护食品安全”分论坛上说,“坚守诚信是食品行业最大的投资。这不仅是一个行业的最大投资,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食品工业是“良心工程”,诚信是食品安全的基石。参与整个食品安全链条当中的人都应该而且必须具备诚信的品质。谈到加强诚信建设,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会长何继红表示,要实现“法制型监管、监管型的监管及服务型的监管相结合”。她说,我国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管,法制型监管力度越来越强,监管型监管从条例上、标准体系到位上做得也越来越好,下一步要加强服务型监管。“行业协会在推动行业自律、培训教育行业企业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希望能赋予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监督、培训等方面的职能,建立治本的食品安全体系。”

  人人传播正能量,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的理念,才能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铜墙铁壁”,让消费者重拾信心。只有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加强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监管,严惩重处违法行为,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才能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让每个人吃得放心安心。

  上图 在食品安全与创新技术展览会的展台上,一位工作人员正在为消费者介绍龙门牌食醋。多年来,该品牌秉承诚信经营的理念,以稳定的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本报记者 赵 晶摄

  为食品安全护航

  ——“食品安全 诚信守望”新闻公益行动综述

  本报记者 朱 磊

  在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一排精心制作的展板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

  展板上,照片中的人都笑颜如花;展板前,出席论坛的嘉宾驻足观看。甘肃傅连鸿、吉林曹庆国、河北田务秋、陕西王淑惠、香港李文达……他们都是“食品安全 诚信守望”新闻公益行动评选出来的诚信之星。

  “食品安全 诚信守望”是本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大型公益行动,自4月16日启动以来,在北京、广东、四川、甘肃、陕西等地迅速掀起高潮,各地推选出数百位诚信典型。经济日报组织专家组从中选择了70多位进行集中宣传。随后,中国经济网开设专题,公布70多位典型人物的事迹,并对其中人物作了重点报道,得到了网民的普遍好评。到6月1日,共有810万网民参与投票,投票总数超过了5000万。

  网友“且听风吟”留言说:“‘食品安全 诚信守望’活动很有意义,食品安全需要这样的榜样,需要这样的坚守者。”

  网上投票之后,网友“深夜彩虹”说:“我投了曹庆国的票,他为了消费者的安全,多年自己先试吃产品,之后再卖。时代需要这样的诚信榜样。”

  中粮集团媒体关系总经理方明很受触动。他说,这些基层食品从业者可敬。他们默默无闻地守护着食品安全,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诚信美德,守护着消费者的权益和人民的健康。这次经济日报等媒体联手展开新闻公益行动,传播食品安全守护者的感人事迹,为食品行业企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邓帆表示,这项活动是巩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次有益尝试,对进一步推动食品安全这一重点领域道德诚信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也是一次很好的科普教育,让公众认识食品安全总体形势,也为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协同共治食品安全的良好风气提供了支撑。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社会反响良好,“食品安全 诚信守望”新闻公益行动今后还将继续举办。这将为食品企业及从业者广泛开展相互感召、修身律己活动提供一个平台,也为宣传诚信经营和树立择善而从的良好风气提供舆论支持。

  “把食品安全战线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介绍给全国人民,能够维护中国食品的国际形象,提振群众的消费信心。同时,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奖励的力度,建立众德守信与品牌声誉、经济效益的广泛联系,逐步扭转老实吃亏、本分无用的世俗偏见,让食品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曾担任活动顾问的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松如是说。

  食品安全须坚持“零容忍”

  裴珍珍

  2013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格外引人关注。今年以来接连发生的病死猪、假羊肉、毒大米等问题相继曝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警醒我们务须全社会行动起来,下大功夫捍卫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工作历来为中央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要求完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着力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各地各部门也不断出台新举措,强化监管。但遗憾的是,食品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距离百姓的期待仍有差距。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有部分商家利欲熏心的原因,也有监管部门失职渎职的问题,还与制假造假“科技含量”提高密不可分。但追根溯源,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食品安全犯罪打击的力度、广度、深度还远远不够,违法成本较低。因此,捍卫食品安全,惟有以“零容忍”的坚决态度,坚持“社会共治、同心携手”,通过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最大程度地震慑作奸犯科者,让利益相关者不敢违法、不愿违法。

  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零容忍”,首先要有“零容忍”的制度做保障。要根据食品安全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在制度方面给以建树和完善。如建立食品质量追溯制,一旦出现“问题食品”能及时发现、按图索骥,并进行源头封堵。

  其次要有“零容忍”的监管做支撑,促进各部门、各环节监管措施无缝衔接,形成监管合力,实现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管。惟如此,才能形成无所不在的“监管网”。

  第三,要有“零容忍”的重典做保障。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表明了捍卫百姓“放心餐桌”的“国家态度”,大大提振了百姓对“盘中餐”的信心。

  食品安全需要“零容忍”,更须坚持“零容忍”。我们衷心地期待,有关部门能够把“零容忍”坚定地贯彻下去,让消费者把那颗高悬的心放下。

  食品安全周在各地

  上 海: 开展食品安全系列宣传

  本报上海6月18日电 记者李治国报道:在上海2013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上海各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围绕国家食品安全宣传周的统一主题——“社会共治,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宣传活动。一是重点宣传“两高”司法解释,严惩重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二是加强培训,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三是动员社会各方广泛参与食品安全工作。

  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上海市食品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6%。

  河 南: 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本报郑州6月18日电 记者王伟报道:近年来,河南省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事件高发、频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全省食品安全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据了解,河南省从实际情况出发,近两年先后组织实施了地沟油、瘦肉精、调味品、食品包装材料、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等近20项专项治理,将治理整顿深入到更大范围、更多品种和领域。

  山 东: 17城市成立食品安全联盟

  本报青岛6月18日电 记者刘成报道:在山东省暨青岛市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山东省17个城市成立了“食品安全城市联盟”,这是中国首个省域范围食品安全城市联盟。

  据悉,山东省“食品安全城市联盟”的17个城市,将建立食品安全问题定期会商、检测结果互认、信息通报、案件协作查处机制,探索建立城市间产地准出、销地准入和质量追溯体系,并鼓励食品违法行为举报活动常态化、全民化。

  广 西: 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本报南宁6月18日电 记者童政 周骁骏报道: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日前出台《2013年广西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加快推进乳制品和规模以上制糖、酒类、肉类食品等行业企业建立并运行诚信管理体系,争取年内有8家至10家企业通过评价认证。建成后的广西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将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促进政府、企业和社会食品安全诚信信息共享。

(责任编辑:李雨思)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