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老年人益智健脑5药膳

2013年05月02日 11:00   来源:美食天下   

  随着岁月的蹉跎,年岁的增长,人的体质下降,大脑滞顿,智力减退,衰老的表现就会日益突出。老年人要延缓衰老,除了加强体育活动锻炼外,注意饮食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专家建议:老年人要善于饮用一些能够益智健脑的食物。

养生:老年人益智健脑5药膳

  一、益智鳝段 

  原 料:干地黄12克,菟丝子12克,净鳝鱼肉250克,净笋10克,黄瓜10克,木耳3克,酱油、味精、盐、淀粉、料酒、胡椒面、姜末、蒜末、香油、白糖各适量,蛋清1个,高汤少许。 

  制 作: 

  (1)将菟丝子、干地黄煎两次,取汁过滤。 

  (2)水发木耳;调水淀粉。 

  (3)鳝鱼肉切成鱼片;笋切片;黄瓜切方片。 

  (4)将鳝鱼片放入碗内加水淀粉、蛋 清、盐、药汁煨好,放温油中划开,待鱼片泛起,滗入笊篱。 

  (5)原勺留油,炸蒜末、姜末,下笋片、黄瓜片、木耳、鱼片,加盐、味精、白糖,烹料酒、高汤, 淋香油出勺装盘,撒上胡椒面即成。 

  服法:佐餐食。 

  功效:菟丝子古人认为它是“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具有益精髓、坚筋骨、止遗泄之作用。久服可明目轻身延年。菟丝子配合滋阴补血的地黄及益气健脾的鳝鱼制成此菜肴,确有益智增力之作用。 

  二、杞精炖鹌鹑 

  原料:鹌鹑1只,枸杞子、黄精各30克,盐、味精少许。 

  制作:将鹌鹑宰杀,去毛及内脏,冼净,枸杞、黄精装鹌鹑腹内,加水适量,文火炖酥,加盐、味精适量调味即成。 

  服法:弃药,吃肉喝汤,每日1次。 

  功效:滋养肝肾,补精益智。鹌鹑是良好的益智食品,含有丰富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等,有助于小儿发育、增进食欲、提高记忆力。脑力劳动者常食,能消除眩晕健忘 症状,能提高智力,有健脑养神之作用;枸杞子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抗疲劳、增强体力和智力;黄精能补脾润肺、养阴生津、强化筋骨、益智强身。几味同用更 增加其滋补和益智作用。适宜于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而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眩晕健忘者服食。

养生:老年人益智健脑5药膳

  三、黄精蒸鸡 

  原料: 黄精、党参、山药各30克,母鸡1只(重约1000克),生姜、川椒、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作:将鸡宰杀,去毛及内脏,洗净,剁成1寸见方的块,放入沸水锅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沫,装入气锅内,加入葱、姜、食盐、川椒、味精,再加入黄精、党参、山药,盖好汽锅盖,上笼蒸3小时即成。 

  服法:空腹分顿食用,吃鸡喝汤。 

  功效:益气补虚。适宜于体倦无力、精神疲惫、体力及智力下降者服食。 

  宜忌:湿热内盛者不宜食用;感冒时暂停。 

  四、莲子鸡丁 

  原料:净鸡脯肉250克,莲子60克,香菇10克,火腿肉10克,蛋清、淀粉、调料适量。 

  制作:将鸡脯肉切丁,用蛋清、淀粉拌匀;香菇泡软,同火腿肉切成小菱形块;莲子去心,蒸熟备用。先将鸡丁在油锅中煸至七成熟,沥去油,加入莲子、香菇、火腿及适量调味品,翻炒几下出锅即成。 

  服法:分数次佐餐食。 

  功效:健脾补肾,养心强身。适宜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肢软无力、眩晕健忘、心烦失眠、遗尿、遗精者食用。健康人常食,能增强体质、益智延年。 

  五、地黄乌鸡 

  原料:雌乌骨鸡1只(重约1000克),生地黄、饴糖各150克。 

  制作:将乌鸡宰杀,去毛、内脏,洗净,备用;生地黄洗净,切成条状,加饴糖拌匀,装入鸡腹内;将鸡仰置瓷盆中,隔水用文火蒸熟即成。 

  服法:分2日食用,吃肉喝汤。 

  功效:填精添髓,补脏益智。适宜于用脑过度、脑髓不足而见头转耳鸣、记忆力减退、腰膝酸痛、神疲气短等症者食用。常食能收到填精补脑、益智健身功效。 

  宜忌:感冒发热,或湿热内蕴而见食少、腹胀、便溏者,均不宜食用

(责任编辑:佟晓群)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