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整改仍有少数酒店不推半份菜 打包收费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餐饮业整改仍有少数酒店不推半份菜 打包收费

2013年01月30日 13:32   来源:长江日报   李俊 刘智宇

  记者昨探访餐饮企业,多数酒店积极行动响应节俭

  少数酒店:不推半份菜 打包收费

  小蓝鲸:

  引导食客按需点餐

打包盒很周到,方形密封好盛汤类,圆形装固态食物 记者李永刚 摄

  小蓝鲸根据就餐人数多少,一些菜品不仅可以点整份,还可以点例份或者位份 记者李永刚 摄

  倡导“N-1”点菜模式,打包盒免费,多推例份菜……昨日,本报报道市餐饮协会向全市餐饮企业发出倡议,希望餐饮企业响应“光盘”倡议,从自身做起推行文明餐桌,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倡议发出后,各家餐饮企业是否响应?昨日,记者探访了多家餐饮企业,发现有的颇见成效,有的则毫无动静。

  一个菜品三种分量

  昨晚8时,记者来到位于杂技厅的小蓝鲸山味店点餐。打开菜单,发现多数菜都有例份和大份的区别,三成菜品还分个位份、例份和大份。

  由于记者只两人用餐,服务员建议记者点3个个位份的菜:“个位份适合1-2人吃,例份适合5-6人吃,大份适合9-10人吃。人少可以多点几份个位份,菜品丰富,也不会浪费。”

  果然,记者点了3个个位份菜品,刚好吃完。环顾周围的餐桌,客人离去后极少有剩菜。记者了解到,尽管这家酒店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免费提供打包盒,但餐后打包的客人并不多。

  店长解释,其原因就是从点餐到餐中都尽力让客人吃好不浪费。点餐时,服务员会主动提醒客人按需点餐,如果感觉客人点多了菜品,就会建议客人把某些菜品换成例份。在进餐时,对于一些分量较大的大菜,服务员会根据进餐人数进行分餐,确保每位客人都能品尝到,又不会浪费。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让小蓝鲸的消费者极少点多了菜需要打包。

  免费打包让食客反省

  艳阳天:

  2天送出1.8万奖励金

  “以后点餐再也不浪费了。”昨日中午,在艳阳天宝丰路酒店,顾客朱先生拿着5个打包盒和10元的打包奖励金有点尴尬。

  原来,朱先生请5个朋友吃饭,6人点了9个菜。点菜时服务员建议他减少2个菜,他却觉得菜不满桌丢面子,执意多点。结果,有1/3的菜没有吃完。买单时,服务员提醒他打包,结果他用了5个打包盒才装完剩菜。

  看着手中的打包盒,朱先生不好意思地谢谢服务员:“吃剩菜也不健康,以后一定按需点餐。”

  1月28日,艳阳天酒店推出“打包有奖”活动,凡进店消费没吃完的食物若打包,可得到10元奖励。昨日,记者在宝丰路店大厅的餐桌上看到一张台卡,上面印着新摆设的“按需点餐、剩菜打包”的提示语,规劝消费者理性用餐。

  据统计,“打包有奖”推出2天来,艳阳天26家店共发出奖励金18340元,免费提供打包盒6700余个。

  记者随后以食客身份致电湘鄂情体育馆路店,以及亢龙太子酒轩金融店,接线人员均告知记者,店内提供“半份菜”,且打包盒免费。

  餐桌上仍可见剩菜

  三五醇、简朴寨:

  打包盒收费 不供半份菜

  昨日18时左右,记者来到简朴寨位于常青花园的分店,以顾客的身份点餐时发现,该酒店既没有推出半份菜,每个打包盒依旧收费1元。

  在点餐墙前,记者表示只有2人进餐,能不能点3个半份菜。负责点餐的服务员拒绝了记者的要求:“每个菜的分量和价钱都规定死了,不可能点半份。”

  同时,一些顾客在点餐时,顾客说点什么菜,服务员就直接记录下来,根本没有询问顾客桌上的进餐人数。

  记者来到一楼和二楼的大厅,发现不少坐着五六人的餐桌上,放着8到9个菜。晚上7时10分左右,食客陆续用完餐离开。

  记者发现不少桌上都有剩菜。记者询问一位桌上至少还有1/3剩菜的男顾客为何不打包?那顾客看了一眼餐桌说:“打包盒还要收费,剩菜也没人愿意吃。”

  在服务台,记者向服务员表示,大餐馆已经不收打包盒费,为什么这里还要收?服务员回答:“打包盒成本不便宜,肯定要收费。”

  记者又探访了三五醇酒店新华下路店,接线人员则表示,不提供“半份菜”。需要打包盒每个要交1元。记者以顾客身份致电湖锦酒店八一路店,接线人员称该店提供“半份菜”,但打包盒2元一个。

  (记者李俊 刘智宇)

(责任编辑:张欣瑜)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