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奶粉抽查首次公开黄曲霉素M1问题

2012年07月23日 09:55   来源:网易财经   

  南山倍慧奶粉5批次全部中招,皇氏、沙湾牛奶、爱馨多等均列入“黑榜” 

  奶粉业安全问题再次触动消费者的神经,质检部门已在市场上采取行动。 

  在国内乳品检测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广州市工商局按期公布的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检结果也越来越惹人关注。上周末公布的最新结果显示,本次共抽取样品1231批次,实物质量合格1204批次,合格率97.81%。值得注意的是,皇氏风味发酵乳、本地沙湾牛奶姜汁撞奶等均在不合格之列,爱馨多羊奶粉更是两月内三登“黑榜”,而问题最为严重的南山倍慧奶粉则在5个批次中全部发现强致癌性物质黄曲霉毒素M1。 

  “这是奶粉领域首次公开披露黄曲霉素M1问题。”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向南都记者表示,但这一情况并非不存在,高温喷粉对原料奶中的黄曲霉素不能起到杀灭作用,而即使是成品中没有,储存不当也会导致后期出现问题,并对消费者产生身体危害。 

  奶粉中首现黄曲霉素M1 

  前一次广州市工商局抽取样品1208批次,合格率98.84%,本次合格率则降为97.81%,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由湖南长沙亚华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南山奶粉,包括倍慧较大婴儿配方奶粉、幼儿配方奶粉和金装倍慧较大婴儿配方奶粉等5批次产品,均出现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 

  “以前大家只关心油中的黄曲霉素,奶中的问题直至去年蒙牛事件才被公众重视,其实作为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一直是乳品必检项目。”王丁棉表示,南山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饲料和原料奶带来的,“棉籽、玉米、桔梗、豆粕和酒渣都很容易霉变,而除了大型牧场因一次性购买太多饲料之外,小牛场也会因为舍不得吃,囤积给高产牛用,带来这一问题。”据其介绍,高温喷粉并不能杀死黄曲霉素,但也不会因为浓缩而导致毒素含量更高,而如果温度湿度把控不好,即使在成品时并无问题,储藏之后也会导致毒素产生。“临近或超过保质期的产品更是如此,相信这一情况也不是南山首发,只是以前政府和媒体的关注度都没有这么高而已。” 

  记者了解到,按照工商部门的说法,由于南山奶粉检测结果问题严重,将采取严厉处罚措施。但截至发稿时南山奶粉方面尚未就事件做出进一步说明,其客服表示每批次产品出厂前都会抽样送往第三方质检机构,均有检测报告可提供,并未出现相关问题。而走访市场的情况显示,商超目前对食品安全警惕性甚高,多已将涉事产品下架。 

  皇氏与爱馨多均成“累犯” 

  与此同时,番禺区沙湾牛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姜汁撞奶出现了霉菌超标,惠州多牧多产的皇氏风味发酵乳也出现酵母不合格,上月皇氏水牛奶纯牛奶刚刚显示菌落总数超标,本轮又出现新情况。 

  更值得一提的是,陕西红旗乳业生产的爱馨多婴儿羊奶粉更是两月之内三次“落马”。记者了解到,6月初该品牌产品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2.3倍,月底又发生阪崎肠杆菌超标情况,可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脑膜炎、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死亡率高达50%以上。

  旧疤未好,本次再度检出爱馨多婴儿配方羊奶粉1段菌落总数项目超标。广州市工商局食品处表示,本次抽检过后已约谈爱馨多,并声明如果再检出问题,将采取全城退市措施,该类产品一定时期内停止销售,以后每一批次如想上市都必须提供检测合格报告。 

  “此前高培也出现过一月之内两上‘黑榜’的情况,食品安全抽检必须加强对这些‘累犯’的控制。”王丁棉表示。 

  业界观点 

  ●食品安全抽检必须加强对“累犯”的控制。 

  ●商超目前对食品安全警惕性甚高,多已将涉事产品下架。

相关专题:

(责任编辑:张欣瑜)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