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诚信建设破题还有多远?

2011年12月30日 14:57   来源:新华网   

  “瘦肉精”“毒豆芽”“染色馒头”“塑化剂”“地沟油”,2011年这些名词让百姓感到焦虑。食品企业如何诚信经营,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成为这一年和未来诚信建设关注的焦点。食品企业诚信建设在制度建设中步步前进,但是仍旧有诸多重点、难点亟待突破。 

  诚信在制度进步中逐步打造 

  每一次媒体聚焦食品安全几乎都在呼唤企业诚信,诚信建设在这一年一步一步努力前行。 

  国家层面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已经启动。国务院办公厅3月份印发的《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明确,要健全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 

  中国国家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9月19日正式开通运行,该平台汇集了来自公安、商务、工商、质监、海关、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的食品企业诚信信息,是信息征集、披露与查询的重要载体。这个平台依托地方平台、行业平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形成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国家平台长效运行机制。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目前诚信体系建设尚缺乏更有力的政策机制,工作开展也因此遇到不少困难,企业的积极性也难提高。“但是第一步已经迈出,摸着石头过河,总有到达对岸的时候。” 

  在地方层面,各地监管部门都在探索建立制度、制定措施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应当把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放在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地位。”广东省质监局局长赖天生说,如果食品安全源头失控,反而想在其流通、使用环节去控制,不仅加大了检验成本,也使得查处非法食品添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此,广州市质监局率先在食品企业内部设立专职“食品安全主任”,确保安全生产。该职位由企业的中层领导担任,专职监督企业内部质量安全。广州某企业食品安全主任肖海辉告诉记者,专职质量监督的价值在于对企业的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企业食品安全制度提供了保障。东莞质监局则将主要领导的手机号码公布给所有食品企业,鼓励行业内部监督。 

  “组合拳”力促企业诚信经营 

  企业诚信缺失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出现,企业诚信缺失与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管、配套法律政策、标准的不完善也有一定关系,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破题,需要多方一起努力形成督促企业诚信建设的“组合拳”,步步推进食品企业诚信经营。 

  据了解,我国种植、养殖户有几亿之多,餐饮单位210多万家,小作坊、小餐馆、小摊点难以计数。而且在生产加工企业中,10人以下的企业占到了80%左右,在种植、养殖环节,绝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 

  记者在广州、东莞、中山等地采访了解到,质监部门监管人员与被监管企业的比例基本在1:70左右,为数不多的监管人员常常以“5+2”“白加黑”的加班加点模式投入工作。一位稽查人员告诉记者,小企业多而分散难于监管,如何创新监管模式,合理利用监管力量化解潜在的食品安全事件,仍旧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的能力。 

  创造有利于监管的政策环境是促进企业诚信建设的重要措施。赖天生建议,应尽快制定小作坊管理办法,应当对食品小作坊的品种范围进行明确,对非传统工艺、工业化程度高的食品,不应当允许存在小作坊生产,如乳制品、啤酒、饮料、饮用水等。国家质检总局可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小作坊品种指导目录,以利于各地统一监管。 

  此外,应当明确监管职责范围,防止出现监管空白。一直以来,质监部门和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在监管职责方面存在一些交叉、模糊的环节,如前店后厂、现做现卖等,监管范围的不清晰,导致漏检漏查,容易给食品安全造成隐患。

(责任编辑:段丹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