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雀巢111亿收购六成股权 徐福记未来可能退市

2011年07月12日 07:29   来源:京华时报   

  中国食品业一则重大并购传闻终成事实,雀巢与徐福记昨天同时宣布,双方已签署合作协议,雀巢有意支付111亿元人民币取得徐福记60%的股份,而徐氏家族将持股40%。徐福记现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徐乘将继续带领新的合资公司。业内专家表示,这是跨国企业收购中国食品行业的标志性事件,这也将给行业带来新一轮洗牌。

  ■收购协议

  溢价24.7%收购六成股权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雀巢公司提出,将收购徐福记独立股东所持有的该公司43.5%的股权,现金收购价为每股4.35新元,相当于过去180天按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溢价24.7%。 

  如果这一方案被独立股东批准,雀巢公司随后将再从徐氏家族目前持有的56.5%的股权中购得16.5%的股份。雀巢公司方面称,目前公司已经获得来自两个最大的独立股东ArisaigPartnersHoldings(持股9.0%)和The Baring AsiaPrivate Equity FundIV, L.P.的下属机构(持股16.5%)的不可撤销的、投票赞成此方案的承诺。 

  据介绍,雀巢获得徐福记60%股份将支付21亿新元(约合17亿美元、111亿元人民币)。 

  雀巢方面称,徐福记现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徐乘将继续引领新的合资公司。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该起收购需要申报反垄断审查。“我们将按照相关程序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雀巢中国有关负责人何彤表示,该交易的完成取决于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以及其他有关此计划安排方案的条件。

  ■各方回应

  雀巢:徐福记未来可能退市

  “我们商谈合作的事情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何彤表示,这主要是基于双方对此事都非常慎重,将来徐福记有可能从新交所退市,但是其品牌、战略布局都不会有大的调整。 

  对于未来徐福记是否借助雀巢全球庞大网络进入国际市场,徐福记媒体总监孙天珍则表示,徐福记将结合雀巢的优势共同做强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还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计划。 

  对于这起并购,买卖双方都寄予了很大的期待,雀巢方面表示:徐福记的产品包括糖果、谷物小食品、预包装蛋糕和中国传统食品萨其马,其产品非常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对包括烹饪产品、速溶咖啡、瓶装水、奶粉和餐饮服务业产品在内的雀巢公司在华现有产品线是一个补充。徐福记丰富且物美价廉、并拥有营养价值潜质的产品与雀巢公司全球产品系列相得益彰。

  徐福记:因面临困难价高出售

  作为在中国经营非常向好的糖果企业,徐福记为何选择出售之路?对此,徐乘表示:“雀巢的价值与优势,一直是徐福记敬重及学习的对象。我们很高兴与雀巢结盟成为合作伙伴,一方面,他们的合作邀请是对徐福记的实力和质量的认可;另一方面,在致力于企业及品牌的永续发展上,徐福记深悉若仅凭借一己之力在长时期后,必将充满高度挑战与困难。” 

  徐乘同时也很满意雀巢方面的出价,他称:“另一方面对于雀巢此次的提议,相信对我们的独立股东也将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提议。”

  同行:不存在竞争压力

  雀巢发力收购新兴市场优秀品牌,其他糖果巨头似乎并不买账,已将怡口莲等品牌收入麾下的卡夫中国方面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予置评。 

  玛氏(拥有箭牌、德芙、士力架、M&M's等众多品牌)一内部人士表示,这一收购并不会对玛氏造成什么影响,也不觉得雀巢今后是什么大的竞争对手,因为玛氏做的是纯粹的巧克力,还有箭牌旗下的瑞士糖等走的都是高端路线,而徐福记的糖果走的是中低端大众化路线,其他的产品主要是糕点、萨其马,这些与玛氏都没有直接竞争关系。

  ■专家点评

  接班人问题也推动出售

  “这事对于徐福记来说‘确实有点可惜’。”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表示,徐福记在中国是行业内的老大,也是国内中小企业的榜样,成长速度不错,这样一个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糖果休闲品牌都被收购了,一方面说明中国食品行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跨国企业纷纷觊觎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作为家族企业,徐福记的创始人兄弟也确实应该考虑接班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看法是否一致,第二代是否愿意接班都有可能是企业创始人在企业发展势头向好之时仍然愿意选择退出的重要原因。

  大白兔金丝猴等将面临竞争压力

  “收购完成以后,我国糖果其他企业如雅客、大白兔、金丝猴等企业都将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李志起表示,雀巢带给徐福记的不仅仅是资本,还包括新产品的研发创新、技术研发,而这些恰又是国内企业的短板。

(责任编辑:李雨思)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