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庆又见老年俗 山城小汤圆的前世今生

2011年02月01日 09: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郭晋嘉

  31日,重庆名小吃店小滨楼的厨房里一片繁忙景象,山城小汤圆、桂花元宵……各式汤圆正不停从厨房送上各个餐桌。

  小滨楼总经理谢伟告诉记者,过年吃元宵是中国人特别是南方人的传统习俗,在重庆也不例外。随着春节的临近,前来就餐的客人几乎都要点一份餐厅招牌小吃——山城小汤圆。

  “山城小汤圆其实不是重庆土生土长的小吃,属于‘舶来品’。”谢伟说山城小汤圆原名杭州小汤圆,是20世纪上半叶抗日战争时期内迁的江浙一带厨师带来的手艺。

  据谢伟介绍,山城小汤圆是因抗战而移民到重庆的杭州人余国华所创,因其有家传的甜点制作手艺,失业后就在重庆开了一个卖湖州粽子、芝麻糊、花生浆、包心小汤圆等江南甜食的小摊养家糊口。

  此后,余国华将原来个头较大的汤圆改成龙眼大小,用猪边油、香芝麻等做馅儿,又兼用传统宁波水磨糯米粉的工艺做外皮,做出的汤圆皮薄馅多、腴美糯滑。山城小汤圆一时名声远播,不管是当地市民还是来渝的游客都喜欢去吃一碗香糯可口的山城小汤圆。

  正午时分,与同学前来就餐的周毅点了一份桂花小汤圆。享受着汤圆的糯滑,她说,从记事起就知道山城小汤圆,是“吃着山城小汤圆长大的”,这么多年过去山城小汤圆还是保持着原来的味道,是她最喜欢的小吃之一。

  “现今的食客都喜欢尝新,很多点心吃食也不断推陈出新。山城小汤圆还是保持着原汁原味,就是希望让顾客吃到最早那地道的滋味。”谢伟告诉记者,保持汤圆的味道原味的同时,他们也在尝试创新,比如用火龙果代替原有的碗碟作汤圆的盛器,汤圆吃完还可吃水果,解腻又爽口,美味健康两不误。

(责任编辑:高蕾)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