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发展”资产重组落定

2010年12月06日 11:53   来源:中国广播网   

  【提要】经历了8个月的焦急等待,11月29号,就在市场备感麻木之际,上市公司“双汇发展”连发18条公告,公布了一揽子资产重组方案,资产整体注入同时,运转经年的双汇管理层股权激励也一步到位。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宗整体上市同时完成管理层收购(MBO)的经典案例,双汇的管理层收购最终是通过外资财务投资人让渡表决权实现的。而高盛和鼎晖这样的金融外资进入当年也是引发了各种讨论。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经历了8个月的焦急等待,11月29号,就在市场备感麻木之际,上市公司“双汇发展”连发18条公告,公布了一揽子资产重组方案,资产整体注入同时,运转经年的双汇管理层股权激励也一步到位。备受瞩目的双汇发展资产重组交易终于尘埃落定。

  最新一期《新世纪周刊》发表封面文章《双汇大交易》,深入探索双汇交易背后的曲曲折折。基金经理联合逼宫,谁最终导演了这场重组?设立公司积累资金、引入外资让渡表决权,双汇如何突破各种障碍,实现管理层收购?面对外资总将离开的现实,双汇发展的未来在哪里?请听中央台记者柴华对《新世纪周刊》证券新闻部主任李箐的采访。

  柴华:虽然行业领先,但双汇发展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一直偏低。投资者为什么一直不信任它?最终导致双汇走上长达8个月重组停牌之路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李箐:双汇作为上市公司和集团是两个非常不同的主体,我们看这个双汇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出来,双汇发展的上市公司的资产只有大概50多亿,但是整个集团的资产到2009年是120亿,这个就说明其实在双汇内部大家也能够比较明确的感到,它是一个小上市公司,大的集团的状态,这样造成利益主体是不同的,大家对双汇发展感觉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一次我们在采访的时候他们也表示,他们觉得他们还是做的不错的,至少说即便是关连交易也是比较市场化的定价,对资产的情况都比较好,这个重组做完之后,他们的关连交易会大幅度下降,确实能够把利益统一了。

  柴华: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宗整体上市同时完成管理层收购(MBO)的经典案例,双汇的管理层收购最终是通过外资财务投资人让渡表决权实现的。而高盛和鼎晖这样的金融外资进入当年也是引发了各种讨论。双汇掌门人万隆是如何一步步做到今天的成功收购的?

  李箐:双汇的其实最主要的是他管理层收购这一块,这次通过重组能够获得批准,这块是最棒的一点,其实回头看看他们,他们整个做双汇重组的案例,主要是他们想问题想的比较早,所以他们在境内,原来有一个双海公司,做的设计想做MBO,当然在国内的政策可能不太容易做到的时候,他们就转向了境外,所以它在国外的整个股权的设计,我们可以看一下它的股权图是非常复杂的,设计了很多公司在这里面,这块他们想的比较全,最后他们能够完成MBO,主要是因为他们协调后把集团的资产装入A股上市公司,让整个集团的利益和上市公司的利益全部一致化,就是因为在这个条件下,所以管理层会通过他们MBO的方案。

  柴华:经过8个月的谋划,目前的这个一揽子资产重组方案对利益各方来说是一个怎样的结果?高盛、鼎晖、淡马锡这样的资本也不可能永远留在双汇,那么双汇未来该怎么办呢?而我们看到如此曲折的管理层收购经历可能复制到其他类似的中国企业中吗?

  李箐:他们现在实现了A股的流通股股东和双汇的外资股东和双汇管理层这三个利益主体的统一,因为他们把所有资产装入了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又实现了管理层的控制,这其中他们的折扣比较低,实现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同时管理层因为他有投票权,他们就可以让管理层能够在持股比例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完全控制这个公司,这个实际上是外资股东对管理层的一个让渡,外资股东也通过这次整个A股整体上市,实现了未来可能退出的一个渠道。双汇这个事情整体看来,每一步其实可以复制的,当然一个是地方政府,地方国资这一块能够更大的让度国有资产这一块。另外一个需要的条件是他们在境外有比较充分的法律准备,当然其他的非国有企业如果要做MBO的话,在中国境内上市公司这一块还是有10%的限制,所以可能绕道国外在母公司层面做股权激励是更为容易的。

(责任编辑:高蕾)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