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食品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煤老板50亿元注资汾酒 品牌是发展最大瓶颈

2010年08月18日 14: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穆峰

  近日,中国清香型白酒“老大”,正上演一出“民进”大戏——30多个煤老板,将为汾酒集团注资50亿元。借民营资本之力,山西汾酒产能将扩大3倍,年产量将达到15万吨,重夺一线品牌的话语权。(据《华西都市报》)

  注资汾酒集团的煤老板,基本都是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中退出来的,手握重金,却苦于找出路。而汾阳地方政府也怕这些资金流到省外,所以想法设法合理疏导,在当地消化掉。同时,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在汾阳杏花村建设“酒业集中发展区”。这需要大把资金,于是双方有了合作的契合点。

  这部分资金将用来推进对周边和省内白酒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在汾阳杏花村建设“酒业集中发展区”。可以遇见的是汾酒在山西的市场占有率会再次提升,但由于多是中低端白酒,对利润额的贡献有限。

  另外,汾酒产能将扩大3倍,年产量将达到15万吨,而五粮液集团和泸州老窖集团去年的产量也只是9万吨和15万吨。产能扩大后,当地会消化一部分,但大部分要走省外市场,而走向全国的白酒品牌,意味着得走中高端路线,而这恰恰是汾酒的短板。

  想当年,汾酒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作为全国清香型白酒的代表,从1988年起连续6年在业界称雄,是货真价实的“汾老大”。汾酒也是最早上市的中国白酒,但自1993年上市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被其他白酒品牌赶超,沦落为“二线品牌”。

  当时汾酒上市后,全国原材料涨价,茅台、五粮液随之涨价,并调整品牌战略,走高端路线;而汾酒反而降价,宣称要做大众酒、“老百姓的名酒”。这一失误,将高档白酒市场拱手相让。而随着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白酒行业,随之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低端酒占据了当地很大一部分市场。

  我们知道,全国各地的低端市场基本被当地品牌垄断,受地方保护,而且利润较低,所以白酒走向全国,只能走中高端路线。但让汾酒头疼的是品牌和营销的短板,高端白酒不是提高价格那么简单,背后的品牌文化和消费者认知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建立起来的。多年的大众品牌认知,似乎已经根深蒂固,在当地是这样,而外地产品都没怎么看到,何谈认知和消费?

  而且,之前汾酒集团为了节约开拓资金,试行的“工商联营”对品牌损害很大,现在还在恢复。当时,汾酒集团授权经销商开发子品牌、设计酒瓶包装并做广告;而汾酒只为其灌装调好的白酒。于是乎,汾酒麾下冒出了200多种子品牌,经销商窜货严重,互相压价厮杀,外地消费者也摸不着头脑,不知谁才是“地道货”。这种模式直到2008年上半年才被叫停。

  随之,汾酒调整了产品线和营销策略,不断提价,重点推介高端的“青花瓷”和“老白汾”,而低端产品则全部集中在“杏花村”品牌上。但高端酒市场竞争异常惨烈,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都在争抢这块市场,汾酒品牌认知日渐模糊,以及伤痕累累的品牌形象,能给其累积多少价值?

  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之前表示,要在2015年“汾酒荣获巴拿马金奖100周年”之际,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从30亿元到100亿元,走向全国是汾酒的唯一选择,而要降低来自地方品牌的狙击,只能让产品更具品质,品牌更有价值,渠道更具推力。提升品牌形象,加大品牌建设,应该是煤老板注资后,汾酒最棘手的问题。

  去年,全国白酒产量近707万吨,增速为24%,2000亿元的市场看似庞大,但要知道有2万家白酒企业在激烈争夺。未来5至10年,中国白酒业将出现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不知道汾酒能否抓住机会?

(责任编辑:高蕾)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商务地带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