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检产品”出问题“毒奶”拷问国家食品免检制

2008年09月19日 10:27   来源:国际金融报   
    没收食品“免检牌”

    三鹿问题奶粉引发的奶业地震,余波正向全食品行业蔓延。国家质检总局9月17日公布,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对此决定,质检总局称,是“考虑到食品的特殊性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因素的复杂性”。

    而在此前,质检总局公布22家奶粉企业检出三聚氰胺,其中不乏取得“国家免检”资格的大企业。“国家免检”非但没有成为质量保证,反而变成了企业违规的掩护伞。这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著名品牌的脸上,同样也让相关质检部门尴尬不已。

    “这么多国家免检的企业统统卷入风波,这显示出,食品行业里即使大企业也难免有漏洞。”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南庆贤教授告诉记者:“食品与民众健康紧密相关,哪个环节出问题影响都很大。并且,原料还是我国目前食品企业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当前情况下取消‘免检’是合适的。”

    而国家质检总局称,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是“考虑到食品的特殊性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因素的复杂性”。

    食品安全不能免检

    曾经被企业视作金字招牌,反复在宣传广告中夸耀的“国家免检产品”,大众并不陌生。该制度始于2000年,是基于对部分企业的信任度的一种激励措施。

    然而,这个“看上去很美”的政策,是否适合质量安全频发的食品行业呢?

    天津一家罐头加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食品工艺环节多,原辅料配比也很复杂,即使把关再严,也难免出现问题。多年从事这个行业,他认为,“食品安全风险可谓‘防不胜防’,真要对企业、消费者双方都负责的话,谁也不该免检。”

    “‘免检’制度一直就广受质疑。这次的问题奶粉事件暴露了食品监管中的不少弊端,也证明了免检制度在当前是不合适的。”信达证券食品行业分析师康敬东告诉记者,包括这次问题奶粉事件,免检制度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当前奶业产业关系不协调,企业始终掌控着原奶收购的定价权,奶农权益得不到保护,两者难免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和检测必须加强,而不应缺位。

    “当时好多专家就强烈反对,认为不能这么干。从免检制度推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大的贡献与目的,恐怕是给企业多增加一个为品牌‘贴金’的噱头,给某些部门多创造一个‘吸金’的机会。”一位在质检系统工作20余年的资深人士对此一针见血。

    有利降低行业潜在风险

    “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对于真正规范生产的食品企业,即使取消‘免检’恢复检验,也没有关系。”南庆贤认为,取消“免检”对食品企业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但由于质检总局规定,即日起禁止相关包装和广告,恐怕会使企业在包装材料和广告上造成不小损失。因为许多大型企业的包装定额通常是半年甚至一年的量。

    “除了减少检测成本以外,企业最看重的其实是‘免检’标志的品牌宣传作用,借此显示自己产品在同行业中出类拔萃。”康敬东向记者分析,安全事故频发已经一再挫伤行业信誉,加强监管反而有利于降低食品行业的潜在安全风险,挽回消费者信任度。长远来看,对食品行业是有好处的。

    “这其实还只是一个开始,相信未来还会有一系列严厉措施陆续出台,以保证食品生产的绝对安全。”南庆贤表示。

(责任编辑:高蕾)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
手机看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