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白块粉丝、苏丹红红心鸭蛋、致病福寿螺、“嗑药”多宝鱼……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牵动着每个人脆弱的神经。“我们与食品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恶化到今天这个地步。”全国政协委员苟建丽说。
一方面,是国家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却是依然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口腹之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
标准太多无所适从
建议:修订食品卫生法 “如今我国的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又分为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标准之间交叉重复时有发生。各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又不尽相同,给出的检验结论也就不同。”苟建丽说,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近20部法律和近40部相关行政法规以及近150部规章。
“各部门按自己的标准进行检验和监督执法,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她举例说,卫生部规定干菜类食品含硫量不能超过0.035毫克/千克,农业部的标准却是二氧化硫残留量不超过100毫克/千克。
苟建丽委员建议,应由国家专门立法机构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程监控食品安全。贺大经委员则建议,应对现行的四级食品相关标准进行梳理,重点修订国家标准,加强统一管理,建议修订《食品卫生法》,将其充实完善成系统完整的食品安全法,以规范的法律形式来确保食品安全。
问题作坊看得见管不着
建议:提高食品安全准入门槛
小作坊渐成大隐患。陈万志、郑泽根委员在提交的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提案中指出,目前我国有上百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但70%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这些企业规模小、隐蔽性强、无证生产现象严重,常常让监管部门束手无策,出现“看得见但管不着”的尴尬。这些小作坊中,假冒伪劣问题突出。多数食品安全事件是由生产者违法使用劣质原材料和有毒有害添加剂加工、制造食品造成的。
陈万志、郑泽根建议,应全面推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制,提高食品安全准入门槛。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产品注册准入、认证认可准入等从严审批,完善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对达不到生产条件和卫生标准的企业,坚决不允许其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可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网络。
监管部门有权力无责任
建议:从上到下垂直管理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没人管,农业、工商、卫生、海关、质检、药监等近十个部门都对食品安全负有监管职责,可为什么链条还一再断裂?”陈万志、郑泽根指出,目前监管主体多元化、部门职权交叉重复、执法不力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权责交叉和不清容易出现推诿扯皮。陈万志表示,监管部门看似管理原则和分工都很明确,但现实中不同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责实际上并不明确,从而造成监管的缺位、错位和越位,出现有费可收、有利可图的事情多家监督、检验,有责无利或责大于利的推诿扯皮。结果是都有权力,都无责任。
陈万志建议,可以实行从上到下的垂直管理。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使权力与责任挂钩,从制度上保障食品监管工作顺利进行。苟建丽也建议,应彻底清理和解决有关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监管权限不清和互相矛盾的问题,由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总责,建立和实施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企业违法成本低
建议:罚得违法者倾家荡产 “现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处罚规定都较轻,对违法企业只是责令停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执照。”苟建丽表示,这让一些企业形成了守法不如违法的思维,而这也是目前食品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重要原因。
“只有让违法者得不偿失,罚得他们倾家荡产,才能使企业像珍惜生命一样维护食品安全。”苟建丽表示,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必须进行严厉惩处,才能得到震慑的效果。全国人大代表程佳华建议,在生产经营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就应该追究刑事责任。
滥用抗生素源头隐患多
建议:形成食品绿色生产链 食品安全源头上存在的多种隐患也是“两会”关注的焦点。苟建丽指出:“受‘三废’和农用化学物质污染的耕地,造成食品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养殖业中的抗生素和激素滥用,使食品成为隐形杀手。”陈万志委员也表示,农药残留问题、滥用生长激素及添加剂等一方面直接导致了食物中毒事件,同时也是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和食用等整个“食物链”的上游阶段管理中的安全隐患。
贺大经委员表示,要保证食品安全的源头安全,应建立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生产链。政府应大力扶持建设绿色农业、农产品绿色通道、绿色市场,形成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的绿色生产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规模化科学养殖。”
(责任编辑:卜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