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是必然的,不产生问题就不正常,关键是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可以遵循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建立一个危险性分析的框架,这样才不会使老百姓谈'食'色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陈君石教授在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解决食品安全根本在于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为什么是必然的?陈君石委员解释说,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的阶段。我国目前有7到8亿的农民以分散的方式生产鸡鸭鱼肉、粮食、蔬菜、水果等初级农产品,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食品安全知之甚少,法律意识也不强;还有200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其中中小企业占了三分之二;更有一些"打一枪换一炮"的夫妻店,他们大多数在农村,很多是家庭式经营,规模非常小,加之这些人未必都能守法经营,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难免会采用一些非法技术来影响食品卫生和安全。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很难对这些农户或者小作坊进行全面和到位的监督。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还是要解决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分散生产的结构模式。
我国食品远未达到"有毒"地步 在2006年,"苏丹红"、"多宝鱼"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的事件让老百姓"谈食色变"是"媒体炒作的结果。"陈君石委员的回答简明扼要。他解释说,"即使苏丹红能致癌,但每天要食用1000多个鸭蛋,这么大的量才能致癌,所以没有量的概念,笼统地说所有含苏丹红的食品就是有毒食品,所有被污染的食品就是有毒食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再比如农药超标的问题。农业部网站公布,我国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率由2001年的40.3%下降到2006年的6.4%,其实超标率不超过10%就是合理范围,是符合事实的,而且我们的标准制定都有很大一部分的保守,所以吃到农业超标食品的机会不是那么多,现在我国食品还远未达到"我们现在还能吃什么"的地步。
建立危险性分析框架 政府科研媒体缺一不可
陈君石表示,要想杜绝"有毒"食品的恐慌,就需要建立正确的渠道和共享正确的信息。现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方法是建立危险性分析框架,这值得我们借鉴。据介绍该,框架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科学家根据科学依据对某一种食品存在的不安全或者危害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估。比如人们认为某一种物质对人体有危害,它对消费者的健康到底有多大危害?消费者能吃进去多少,会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这都需要科学的评估。
其次,政府部门作为管理者,根据科学家评估的结果,来制定管理措施,包括大的法律、小的法规和标准。当然不仅仅是根据专家的评估结果,还要考虑当时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饮食习惯等。
然后,科学家的评估和政府的决策再通过媒体的途径告诉消费者,这个叫做风险信息交流,同时,消费者有什么样的疑问和困惑,也应该通过相同的渠道反馈给科学家和政府,这个过程已经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可,我国目前在这三个阶段做的还不是很好。
关注重心出现偏差 头号危险未受重视
陈君石表示,现在,被媒体大量报道,被人们广为关注的,基本上都是"农药残留"等问题。"什么时候听说有人吃了农药残留的蔬菜中毒了?相反,真正涉及到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没人重视,第一号的问题没人关心。"
"霍乱、痢疾,以及致命的微生物引起的食物污染带来的食源性疾病,能够造成人类大面积的死亡,这才是全世界关注的第一号的食品安全问题,这才是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真正危害的问题。"
陈君石建议,杜绝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种种偏见,就需要公众对食品安全正确认识,媒体也要本着科学的精神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更需要政府将食品安全的管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责任编辑: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