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消费者中就有6到7个给中国食品安全投了“否决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前不久发布的《2006年31个城市食品放心工程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有六成以上消费者对当前食品安全表示担忧。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的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记者获悉,在大会开幕之前,就已有近十个关于食品安全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免疫学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熊思东对记者表示,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目前对于食品安全的麻烦制造者——作坊式食品加工企业过多采用关、停的手段,缺乏疏导;对食品的管理不但检验手段落后,对肉类的生产环节更欠缺立法;另外,食客违反自然的稀奇古怪的饮食观念,给不良商家提供了市场,一定程度上成为食品卫生问题的诱发因素。为此,熊思东委员准备了两个提案和一个大会发言。

一家食品厂的工人在熬制腊八粥。(资料图片)
管好生产销售者 作坊关停不是办法
要堵也要疏 1头猪8个部门管统一是关键
日常食品,如油、盐、酱、醋、豆制品等,估计有70%~85%来自作坊式食品加工企业。全国政协委员熊思东表示,这些小企业往往成为食品安全的肇事者,近年来政府部门虽然加强监管,但仍然防不胜防,由他们造成的食源性中毒事件数量,占全国食源性中毒事件一半以上。“出了问题之后,管理部门往往想到的是关闭和停业,这是比较简单的监管方法。”熊思东表示,作坊式食品企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关和停等“堵”的办法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疏”,鼓励大的食品生产企业“收编”小作坊。
“尽管我们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和监督,但并不意味着检测就能够从根本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化学污染物监控室主任吴永宁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关键要靠管理,应该进一步体现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概念,使生产者严格按国家要求规范生产,同时加强监管。同时,尽快改变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的问题。
“一头猪从出生到最后端上老百姓的餐桌,至少有农业、商务、工商、卫生、质检、环境、公安、交通8个部门参与了管理,多头管理、力量分散,导致在食品安全环节中容易出现漏洞,消费者发现问题不知应该去哪里投诉。”他说,国外在食品卫生监管方面的模式是由农业部和卫生部联合监管,我国应该借鉴国外这种模式,除了将食品原料生产划归农业部统一管理,还应该将生产到流通环节归口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以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管理混乱的状况。
(责任编辑:牟修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