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食品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大声疾呼。九三学社中央在给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交的提案材料中提出,食品安全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重视与加强中国食品质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是目前亟待各级政府重视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食品安全
“问题太多、令人忧虑”
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福寿螺、多宝鱼药物残留超标事件,还有染色黄花鱼、病害猪肉、人造蜂蜜、孔雀石绿……2006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危及饮食安全的事件,使老百姓对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问题充满了忧虑,甚至发出了“不知还能吃什么”的感叹。
今年1月15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显示,在访问的14类问题中,被访者最关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新华网在两会召开前进行的一次调查也显示,92.23%的网友认为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问题太多、令人忧虑”。全国政协委员吕建中指出,民意重于泰山,有关部门应当认识到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考虑一下为什么一个吃的问题多年解决不了,尽快拿出有力措施改善食品安全状况。
由于目前我国食品药品生产和消费总体水平不高,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种植养殖以单个农户为主,滥用或不当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问题比较普遍。全国10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不足10人的小企业、小作坊占七成,相当一部分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或不按标准生产加工。经销农产品和食品的集贸市场、企业、个体户,大多缺乏必要的设施和规范的管理,有的企业不严格执行生产规范,违规生产。同时,制假售假手段花样翻新,有的甚至运用高科技造假。由于标准跟不上,检测成本高,监管和打击的难度增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更加复杂。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建阳市小湖镇马坑村党支部书记徐承云表示,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中国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比较大,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偏低,辨伪能力不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容易成为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受害者。“在农村的市场上,自产自销的散装食品、大城市的下架食品、仿名牌食品比比皆是,广大农村地区已成为假劣食品的主要产地,而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也成为假劣食品的主要受害者。”
随着食品药品生产新技术、新原料的广泛使用,食品药品安全面临新的课题。一些新的食品原料和包装材料没有经过足够的、科学的跟踪测试,食品安全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责任编辑:牟修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