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2日讯(记者华青剑)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主题为“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的第十六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9月11日在京举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宁发表了主题为“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保安全促发展”的演讲。李宁指出,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行业发展和保障公平贸易的重要手段,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依据。

由经济日报社主办、中国经济网承办,主题为“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的第十六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9月11日在北京举行。图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宁。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2009年《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截止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25项,涵盖340余种全部食品类别,包含2万余项指标,覆盖了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管理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环节,保护了从一般到特殊的全人群,标准体系框架、制定原则、管控对象与国际基本一致,并根据我国居民膳食消费模式、产业发展和监管实际,突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重点。
据李宁介绍,今年新发布了126项标准和标准修改单,涉及食品中危害因素限量、生产经营卫生规范、食品产品、食品相关产品、检验方法、营养与特殊膳食用食品、兽药残留等标准类别,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成果。这些标准既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更高期待,也适应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监管部门提升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效能的迫切需求,同时对标国际先进经验,体现了科学性、严谨性和前瞻性。
李宁表示,特别是《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针对食品行业新业态、消费者营养健康新需求、监管工作新挑战,通过强制致敏物质标示、规范定量标示、新纳入数字标签和食品声称通用要求、科学调整日期标示、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用语、优化营养标签等举措,进一步强化了预包装食品标签标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提升了对于消费者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保护水平;同时保质期6个月以上的食品可仅标示食品保质期和保质期到期日,鼓励消费保存期的标识,将有效减少食品浪费。营养标签在强制标示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基础上,增加了“饱和脂肪酸”和“糖”含量,将进一步推动食品工业减盐、减油和减糖的落实,也对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提供了支持。
在李宁看来,随着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发布,数字标签正式成为食品标签载体,这一创新举措实现食品标签信息“可听”“可播”“可放大”等功能,将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消费者的食品标签信息“看不见”“找不到”的问题。
本周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进一步规范数字标签应用的同时,通过鼓励多码合一、食品标签地址简化、通过数字标签展示更多食品信息等措施,为消费者和食品行业享受数字标签“红利”提供依据,同时也将为市场监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今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数字标签推广年”,截至目前,已有数百家企业、超千款产品应用数字标签,覆盖乳制品、肉制品、饮料、米面粮油等主要食品类别。“为了进一步推广食品数字标签的应用,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到食品数字标签的便利,国家卫生健康委会会同食品评估中心,将持续做好数字标签应用推广。”李宁说。
李宁称,下一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将以“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为目标,持续提升履职能力,打造更加严谨的标准体系,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