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1日讯(记者 朱晓倩)由国务院食安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等28部门及经济日报社主办,北京市食药安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今天在京举行。主场活动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就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工作成效进行了介绍。

由国务院食安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中央网信办等28部门及经济日报社主办,北京市食药安办、中国经济网承办的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9月11日在京举行。图为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麦尔丹·木盖提介绍,2023年1月1日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两年多来,农业农村部坚持把法律贯彻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重点抓好6项新制度的落实落地。
一是将农户全部纳入监管。在抓好规模主体的基础上,各地对农户基本做到日常巡查全覆盖,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纳入监测重点,年均执法超过3000件,彻底改变了过去“抓大放小”的状况,有效破解了农户落实农兽药禁限用规定不到位等问题。
二是对禁用药物使用从严处罚。新法明确对使用禁用药物行为实施行刑衔接或行政拘留。各地坚持严查严打,查办行刑衔接案件400余件,形成有力震慑;对农户违法使用禁用药物实施行政拘留,通过发布案例、村内公告警示等手段,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是对常规药物残留超标加强监管。落实新法要求,推进乡镇网格化管理,根据生产方式质量安全风险等级实行产地准出分类监管,进一步压实“最初一公里”监管责任,提升了监管效能,各地办理常规药物残留超标行政执法案件1.2万余件。
四是全面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这项制度在新法中有明确规定。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对未按规定开证的执法查处,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加大入市查证力度,目前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已基本应开尽开,收购商主动收取、保存、再次开具承诺证逐步成为常态。
五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制修订,目前我国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超过1.3万项,是国际食品法典限量数的2倍,覆盖主要农产品和批准的农兽药品种。同时,正在加快研究制定一批生产过程管控强制性规范,从“产出来”这个源头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六是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新法首次将绿色优质农产品写入法条。农业农村部全力推进,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品质提升、消费促进等行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达到2.05亿亩,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8.6万个,“十四五”期间年增长8%以上。推进水果质量分级试点和牛肉品质评价,开启了农产品品质提升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