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链博会在北京举办,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工会主席胡森林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
现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油气行业正在经历深刻转型。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工会主席胡森林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我认为,能源转型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中国海油正积极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和清洁能源规模化。”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已经是历史性的超过了火电,达到了16.5亿千瓦。“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鲁俊岭在第三届链博会上这样表示。
胡森林透露,在传统能源领域,中国海油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大幅提高天然气占比;在新能源领域,依托产业链优势,在海上风电领域积极布局,“十五五” 期间计划加大力度形成更大产业规模,同时也在 CCUS(碳捕获和封存)、地热、氢能等领域探索尝试。首个海上CCUS项目已在恩平油田投入使用。“这些实践表明,传统能源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胡森林表示,在能源开发过程中,中国海油始终注重清洁化和绿色低碳,加大节能降耗力度,推动石油加工炼制结构调整,降低炼油占比,加大精细化工发展,向清洁化转型。
技术创新是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中国海油通过“深海一号”“海葵一号”等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传统能源的清洁化水平,也为新能源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2024年,中国海油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同比双下降,实现“十四五”以来的持续下降。
针对深水油气开发的技术创新,胡森林分享了“项目牵引+前瞻布局”的双轮驱动模式。他介绍,从300米到1500米水深的技术突破,形成了具有海油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我们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创新,围绕重点项目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布局未来5年的技术研发方向。”
国际合作是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商,中国海油构建了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网络。胡森林指出:“我们致力于构建更加协同的全球能源市场格局,与全球的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海油的转型实践具有典型意义,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传统油气业务的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海洋产业优势布局新能源,为能源企业探索出一条务实可行的转型路径。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这种“稳油、增气、拓新”的发展策略,有效提升了在新能源时代的竞争力。(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