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
□ 加强智能化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
□ 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运维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对于传统煤炭产业来讲,智能化建设成为煤炭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引领下,全国各地煤炭企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化开采装备及关键技术应用,以创新驱动实现煤矿生产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显著,煤炭在能源安全中的兜底保障作用进一步夯实。截至今年5月底,煤矿智能化建设投资累计完成1120多亿元,全国正在开展智能化建设的煤矿有890余处,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232个。据初步统计,重点煤矿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单班作业人员减少6人以上,劳动工效提升20%以上。
目前,国内各大煤炭企业已经对智能化建设形成广泛共识,正不断加大智能化建设投入力度。
现阶段,煤矿智能化建设仍处于初级自动化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亟待解决。智能化建设认知不足,建设方向偏移,一些煤矿单位在关键技术节点上没有形成突破;智能化建设标准不健全,方案不可靠,各系统间存在大量信息壁垒,数据得不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技术装备保障不足,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在复杂地质条件的地区,部分智能化技术装备的可靠性、适应性、感知能力较差;煤矿智能化与绿色低碳融合不足,智能化建设与绿色开采、节能降碳结合点不多,智能化应用场景仍有欠缺;智能化复合型人才匮乏,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智能化生产体系和现有生产关系矛盾显现,一些矿井考核仍突出产量、进尺等“量”的指标,对投入产出比等“质”的指标融合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