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能源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相对稳定” 特斯拉能否激活国内汽车产业链?

2020年01月13日 07:38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龚梦泽

  新年伊始,新能源汽车行业就传来利好信息。1月11日下午,在中国汽车百人会年度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演讲中提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时表示,“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今年7月份不退坡。”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最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还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苗圩表示,从长远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较好的规模效应优势和发展环境,未来将继续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不动摇,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

  补贴退坡提法一波三折

  对于苗圩的这番表态,业内普遍理解为2020年新能源补贴不会较2019年进一步退坡,而此前预计的2020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取消的传言似乎也不攻自破。

  然而,在几小时后,有工信部新闻处负责人发布信息称:“电动汽车补贴不会出现退坡的观点请不要引用。今年的补贴政策还没有最后确定,感谢理解支持。”直到当日晚间,官方表述最终发出。工信部司局负责人表示,2020年的补贴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幅退坡。

  对此,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林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补贴政策在制定完成直至落地前,普遍采用模糊的语态,目的就是给予产业适当的指引和合理的预期。记者注意到,1月11日针对新能源补贴问题出现了三种表述,足见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补贴的重视和依赖程度。

  事实上,在这场新的汽车革命赛道之争中,哪个国家也不愿被轻易落下。而继续维持补贴支持各自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趋势。

  欧美方面,按照美国最新的补贴政策规定,补贴退坡门槛直接从20万辆提高到了60万辆,补贴金额也改为7000美元/辆。这意味着,特斯拉至少在2020年仍能享受满额补贴;而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传统豪强,去年11月17日,德国同样将原定于2020年底结束的补贴政策延长至2025年底,补贴标准还将提高50%;同样提高补贴预算的还有法国等。

  为此,去年11月22日,我国财政部提前发放313亿元补贴驰援各家自主车企;12月3日,工信部发布新规划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5%,相比原来提高5个百分点,对行业构成长期利好。

  2019年12月27日,时隔5年,财政部再次将新能源汽车列入年度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业内普遍认为,如此多的利好集中出台,意味着补贴政策不仅不会在2020年结束,还有可能会通过其他政策配套而变相提高。

  倒逼新能源汽车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在电动车产业链上最薄弱的环节是整车制造,而这需要一整个产业链的支撑和补足。这一桎梏在早期的中国家电领域,尤其是自主品牌手机行业存在已久。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2011年苹果手机进入中国市场后,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成熟的产业链,彼时包括波导、夏新等在内的中国手机品牌备受冲击。表面看来,具有超强供应链管理能力的苹果公司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完善的产业链,赚取了数亿元的利润。但事实上苹果公司同样助中国手机行业发展一臂之力。

  一方面,通过苹果公司常年的国内手机产业链整理,让中国手机产业链日渐精进;另一方面,苹果手机的风靡也为国内市场培育了大量的智能手机需求,给予了国产手机及产业链做大做强的机会。

  对此,林示表示,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繁荣。放开竞争能够倒逼新能源汽车发展,让国内企业在竞争中成长起来。在其看来,特斯拉在行业颠覆性、产品认可度、产业链长度及广度等方面均不亚于甚至优于苹果公司。如果特斯拉真的将所有零部件国产化,对供应链的影响将“改天换地”。

  威马汽车首席数据官梅松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电动车市场迅速扩大,零部件的规模效益会逐渐呈现出来,成本会快速降低。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一旦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能制造出与国际零部件商同等的产品,关键零部件的成本也会大幅降低。

  “当(特斯拉)销量起来后,将带动产业链扩张,通过规模化平摊成本后,将供应链成本压缩到其他国家难以进入的水平,建立我们特有的优势。”林示对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