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诊断模型将病变检出能力提升至“专家级”,医疗大模型有效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脑机接口技术为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带来全新希望……随着技术突破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正全面重塑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生态,助力医疗服务更加精准、可及。
日前,记者从第三届CCF数字医学大会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在疾病诊疗、康复医学、健康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表示,医学与信息学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医学进入“数智驱动、融合创新”新阶段的核心动力。从临床场景来看,AI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发现病灶,手术机器人可以做到毫米级的精细操作,医疗大模型正在成为医生的“智能助手”。从公共卫生维度来看,大数据监测让健康防控更具前瞻性,智能管理系统使健康服务覆盖更广泛人群。从科研领域来看,数字技术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多组学数据融合推动了精准医学突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党委书记张宏家认为,曾经复杂的心血管介入手术,因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术前精准规划;曾经依赖经验的影像诊断,靠AI辅助系统大幅提升了早期病变检出率。这些变化不仅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更让患者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更安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据悉,依托百万级多模态数据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超声医学中心主任何怡华与团队研发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安贞心宇”心血管专病超声诊断大模型。这一模型的核心突破在于,它具备从影像语义特征到诊断的“专家级”推理能力,成为心脏超声智能诊断的核心“大脑”。基于该模型,团队进一步开发了心脏超声智能报告系统、胎儿心脏智慧医疗智能体“先心安”及智慧超声诊断一体机等智能产品,实现了多场景应用与基层赋能。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数字病理已进入‘数智’时代。”浙江大学教授涂华康表示,以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为例,他与团队的研究显示,通过融合多种病理基础模型,仅利用常规H&E染色切片即可高精度预测MSI状态,其性能可超越单一模型,并展现出与临床预后相关的良好潜力。“这项工作证明了数智病理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工具,在肿瘤分子分型和指导个体化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是推动精准医疗落地的重要实践。”涂华康说。
在企业实践方面,蚂蚁集团AI医疗总经理刘军伟介绍说,公司自主研发的蚂蚁医疗大模型,具备多模态、安全专业和易用等优势,基于此模型推出的AI健康应用AQ,已成为核心落地产品。
据了解,AQ涵盖了健康咨询、报告解读及健康档案管理等上百项AI功能,可模拟真人医生进行追问,遇到皮肤问题、药盒、病历等用户也可以拍照查问,支持连接苹果、华为、鱼跃等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及慢病管理设备数据。此外,AQ还在名医AI分身等服务中提供语音通话功能,并针对老年人就医防骗与应急需求,联合中国移动推出了“AI打假防骗专线”。
上线4个月,AQ的月活用户规模就突破了千万。“我们的用户有近六成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刘军伟说,AQ不仅是医疗健康服务的入口,也是连接医生、医疗机构、用户的平台。蚂蚁集团正通过扎实的技术与产品实践,让优质医疗健康服务更具普惠性。
“数字技术既延伸了医生的‘眼睛’与‘大脑’,又打破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壁垒。”乔杰说,AI辅助诊疗、多模态数据融合、医疗大模型等技术的成熟应用,让偏远地区患者享受到了高水平医疗服务,推动实现“全周期健康管理”的目标。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小刚看来,针对传统脑卒中上肢康复疗效瓶颈,可利用脑机接口技术,特别是运动想象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相融合的混合范式,来驱动软体机器人等外部设备,构建“意念-指令-动作”的闭环康复系统。
陈小刚与团队通过结合功能性电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以及中医揿针等辅助手段,探索了提升脑机接口系统性能与康复效果的协同路径。“基于脑机接口的高速率文字输入系统、认知评估及机器人控制等拓展应用,体现了这一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功能替代价值。这些工作展现了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神经康复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他说。
鹏城实验室高效能云计算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彤表示,大数据、大模型是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行业迫切需要“随需可得、质优价平”的算力网建设,为数字医学的规模化创新、跨区域协同及基层医疗算力普及提供坚实支撑,进一步加速技术落地与医疗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也出台了《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专家表示,在系列政策的驱动下,人工智能赋能全周期医疗的图景正徐徐展开,未来每一项技术进步都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