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据央广网报道,近日,一家第三方测评机构称,“被禁用20多年的苏丹红,竟然在多款护肤品中检出”;该评测机构对市面上多款使用同款原料的护肤品进行公证买样检测,结果均检出苏丹红成分。视频显示,多款化妆品被测出均含有苏丹红Ⅳ,含量在435—1982ug/kg。
对于苏丹红,未必每个人都知道它的确切成分,但关于它的“危害性”,相信很多人应该或多或少有过耳闻。公开资料显示,苏丹红IV早在2003年就被全球多地禁止用于食品和化妆品领域,是一种具有基因毒性及潜在致癌风险的化学染料。此次苏丹红又进入公众视线,不仅是时隔多年再次触动了部分公众对于这款化学染色剂的敏感神经,而且被检测出含量的据传是多款大牌化妆品,这无疑进一步放大了公众的安全疑虑。
目前,多款“中招”的化妆品品牌方都作出回应。有的表示已下架相关产品;有的强调产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有的则表示已将相关产品送检。客观说,在更多的第三方检测结果出来前,仅凭某一家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结果就对这些化妆品的安全性下定论,或还言之尚早。对此,消费者也不必过于“闻之色变”。
但是,此事的真相,显然不能止于品牌方的自说自话。除了品牌方自己的处置、送检,相关监管部门或也需要及时介入调查,并公布权威检测报告。一方面,要对涉及此事的品牌产品做全面检测,并根据具体结果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置,同时敦促品牌方依法维护好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也需举一反三,对同类产品增加抽检力度,向社会公布对应的检测结果,既避免让不存在问题的品牌被“误伤”,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有问题的产品。
同时,此事的爆出,也再次对于化妆品、食品等领域的市场监管发出新的提醒,即依然不能低估一些违禁成分的违法使用可能性。此次评测机构方指出,“天然色素不稳定,很容易褪色,所以原料商可能会偷偷添加人工色素,不知道有多少品牌方被蒙在鼓里”。监管部门和品牌方对此应予高度重视,通过更多的检测、溯源去验证,并建立更严密的防范机制。
此外,此次的检测结果据说是评测方“用高分辨质谱仪HPLC做非靶向筛查的时候意外发现的”,这是否说明传统的检测手段已不能精准检测出相关违禁成分?这同样值得监管部门和检测机构警醒。毕竟,随着社会警惕意识和检测力度的加大,相关违禁成分的“添加技术”可能也在“与时俱进”,如果检测技术不作相应升级,就可能给一些违法添加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无论此次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带来的影响有多大,监管和市场端都应该有所触动。我们应更加明确,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守护,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一旦放松警惕和防范,即可能出现纰漏。常态化筑牢防备堤坝,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当前提振消费的大背景下,这不仅关系到具体的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也事关社会消费信心的企稳,必须高度重视。
(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