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昱璞
10月10日-12日,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大会以“低空新机遇·经济新引擎-聚焦低空经济·共创数智未来”为主题,旨在全球范围内汇聚顶尖智慧与前沿力量,共同擘画低空经济的发展蓝图。
大会现场集中展示低空智能制造领域的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通用航空、轻型飞机、飞艇、低空通信导航、低空监管等新产品与前沿技术。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从小众试验走向大众视野。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产业集聚:陕西低空经济蓄势腾飞
目前,陕西低空经济稳步发展,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全省无人机产业集群已渐成规模,产业区域分布特点鲜明。西安以研发制造为主,无人机产业链上企业达400多家。
在政策方面,2024年,《陕西省培育壮大千亿级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印发,提出着力建设千亿级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创新集群。今年7月,陕西省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处,牵头推进全省低空经济发展。
从空间分布来看,近年来西安已经形成了以西安高新区、西安航天基地、西安阎良航空基地等为核心的多个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其中,西安阎良航空基地是集飞机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强度检测、试飞鉴定、航空教学“五位一体”的航空城,在园区范围内形成了一条完善的特色航空产业链。
此次大会现场举行了四项重大合作签约,涵盖国际联合研发、综合服务基地建设、区域监管中心共建及国际战略合作等多个维度。包括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航空航天集群Digisky公司与陕西飞航科技有限公司就中意航空航天关键技术开展联合研发;北京智网易联科技有限公司与铜川低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建设铜川低空飞行综合服务基地等。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系列重要合作的达成,标志着低空经济在技术协同、场景建设、监管创新与国际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全国范围看,低空经济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深圳、安徽、湖南等多地也相继出台具体措施,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技术展示:“硬科技”亮相展会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大批领军企业,通用航空直升机、碳纤维打造的轻型运动飞机、无人机、飞机模拟驾驶舱、eVTOL……在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大会的成果观摩区,各种先进的低空飞行装备引人注目,多家低空经济企业带着各自的最新产品、前沿技术悉数亮相。
在展会上,记者注意到,西安汇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以“智慧巡检+智慧清洗+智慧运维”为核心的光伏电站智能运维解决方案。本次展出的“智洁系统”,集成了HGF系列无人机、智能机库、中央控制平台以及机器人协同技术,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了从精准检测、高效清洗到决策支持的完整闭环,展现了公司为新能源产业赋能的一体化数字引擎。
公司负责人表示,汇航无人机已与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山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专注于工业级无人机平台研发与系统集成,深入探索无人机行业应用场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少数具备无人机整机、飞控系统及软件控制平台全链条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为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南方电网、国铁集团、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中国电信等多家政府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提供产品与服务。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已与国家能源集团、大唐集团、国家电投、华润电力、中电建、中能建等央企开展行业应用合作。
在北京智网易联公司展位,记者了解到,公司推出了领先的低空空域和交通管控平台——智飞,该平台是专门应用于低空空域管理及航道划设的平台,同时兼容国际标准及北斗国标,融合空间数据和时空AI技术。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产品可以与公司无人机机载智能软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云边协同管理和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低空经济“飞得起、看得见、叫得到、管得住、用得好”的运行管理要求。
行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在技术层面取得显著突破,无人机续航时间最长可超过12小时,最大载重提升至5吨,导航精度达到厘米级,这些技术进步为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互动体验:感受低空魅力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现场感受到,大会布展设计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性。在大会现场,飞机模拟驾驶舱吸引了许多观众,模拟驾驶舱内装有主仪表板、正副驾驶联动驾驶杆等设备,不仅外观与真实飞机非常相似,功能和操作方式也高度仿真。
在工作人员指导下,观众可亲身体验驾驶飞机的感觉,坐在机舱内,连窗外的云都真实展现,仿佛真的遨游在云端,一圆观众的飞翔梦。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在本届低空经济大会活动期间,举行了“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论坛”,聚焦标准建设、区域协同与技术突破三大方向议题。此外还举办了“低空物流与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低空经济IP金融化前沿探索”等多场细分领域论坛,以及政府招商推介、企业路演、国际采购对接等活动。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低空经济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