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诗霏
美欧市场将取消对跨境电商小额包裹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还将强化跨境电商的安全与合规监管。日前,关于调整跨境小额包裹的消息不断传出:美国8月29日正式取消所有寄往美国国际包裹的免税待遇;欧盟出台法案,取消150欧元以下包裹免税门槛并收取包裹处理费,同时加强商品合规审查……这些政策对以低价和高频购买为主的电商平台无疑是“一声惊雷”,他们将如何转型?如何提前布局?如何应对这些风险落地?
政策调整
对于美国取消小额邮件免税政策,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宏兵告诉记者,美国此次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核心变化在于:一是取消所谓的“最低豁免”(de minimis)规则。自8月29日起,美国将废除允许价值800美元以下进口包裹免税进入美国的贸易规则。这意味着所有进口包裹,无论价值高低,都需要缴纳相应的关税和税费。二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强监管。FDA也收紧了针对低价值进口商品的监管,取消了对于美容产品、护肤品、膳食补充剂等商品的豁免政策。现在所有FDA监管的商品,无论价值多少,都需要经过全面筛查和审核。三是固定手续费。除了按价值计算的关税外,美国还可能对每个包裹收取固定金额的处理费,这将进一步增加低价值商品的进口成本。
7月,欧洲议会多票通过取消150欧元进口包裹免税政策,并将对直邮包裹每件征收2欧元处理费(在本地仓库发出的邮件只收取0.5欧元处理费)的法案。李宏兵称,欧洲议会通过《关于电子商务与非欧盟进口产品安全与合规性的决议》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税务政策调整方面,取消免税门槛。欧盟计划完全取消150欧元以下进口商品的免税待遇,所有商品无论价值高低都将需要缴纳增值税(VAT)和关税。这意味着实施了数十年的小额免税政策将终结,每个进入欧盟的包裹都需要进行海关申报和缴税。二是统一税务申报方面。所有跨境电商包裹都必须通过进口一站式服务(IOSS)系统进行增值税申报和缴纳。这一要求旨在简化申报流程的同时确保税收征管。三是差异化收费政策方面,欧盟将实施差异化处理费制度,对直接寄送给消费者的包裹征收每件2欧元的手续费,而对通过欧盟境内仓库配送的包裹则收取0.5欧元/件的费用。这种差异化的收费标准旨在引导电商企业采用本地仓储配送模式,减轻海关监管压力。四是仓储模式变革方面,决议鼓励非欧盟商家将货物整批运至欧盟境内仓库储存后再进行履约配送,以便监管机构集中查验。五是合规要求强化方面,决议要求产品符合欧盟安全标准,包括CE认证、EPR注册和欧代指定等。特别是自8月18日起,欧盟《电池法规》生效,要求所有含电池产品必须完成EPR注册并在各成员国支付回收费用。未遵守这些规定的商品将面临下架风险。决议要求商品须贴CE标志+数字标签,要求使用区块链/AI技术实现全链路追溯,防伪并简化合规流程。
李宏兵指出,该决议仍需欧盟理事会进行后续协商。欧盟委员会计划自2026年启动新版海关法规改革,最终将在2028年后全面实施。
行业洗牌
对于像拼多多旗下的Temu和希音(SHEIN)这样的跨境电商平台,小包裹是其主要核心业务,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依靠免税以及便利化贸易措施来盈利。在美欧即将对跨境电商实施的新政策下,这些平台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买家体验恐下降,退货率可能会上升,同时平台还将面临更多监管处罚风险。未来,更多的消费者将面对一个现实:在手机平台上下单一件自己心仪的商品时,等来的不是即时到来的快递,而是发货物流延迟和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通知。
李宏兵认为,新政将使中国跨境电商平台成本结构发生变化。一是税务成本增加。对于主营低价商品的平台,新税收政策将显著推高运营成本。以SHEIN为例,其发往欧盟的包裹中87%申报价值低于150欧元,若全部适用2欧元手续费,其年度支出将激增2.4亿欧元,相当于欧洲市场净利润的18%。二是合规成本上升。平台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和完善税务合规系统,包括IOSS申报系统、供应商税务管理和客户信息收集流程。这些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不容忽视,尤其对中小型电商平台构成较大负担。三是固定费用占比提高。对于低价值商品,固定处理费在总成本中占比尤为显著。一个售价10欧元的商品,增加2欧元的处理费意味着成本直接增加20%,这可能完全吞噬某些低价商品的利润空间。
涨价是电商平台即时可行的策略,而已经习惯享受低价且高品质商品的美欧消费者,他们是否愿意为此买单?Temu和SHEIN上的“廉价产品”,对美欧消费者来说不再是触手可及了。而这些政策背后,还有着制定者们企图通过规则来重新切分跨境电商的蛋糕。如为降低成本,企业需实行仓储本地化,这意味着运营模式的转变以及投入额外的仓储建设和租赁成本。已有几家电商头部企业如亚马逊、Temu等抢先在欧洲布局建仓。据报道,Temu计划将80%的欧洲订单转为本地仓发货以降低费用,并与DHL深化合作构建“local-to-local”物流体系。这些措施将重塑跨境电商未来的竞争格局。
李宏兵认为,新政策对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将产生一定程度冲击,尤其是SHEIN、Temu等以成本优势抢占欧洲市场的跨境电商企业。欧盟委员会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进口150欧元以下的包裹总量达46亿件,相比2023年增长一倍,其中91%来自中国。当然,欧洲电商市场规模高达7000亿美元,并非“无利可图”,只是倒逼卖家将商业模式从“赚差价”向“赚价值”转变。
在新政实施落地后,跨境电商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改变。李宏兵进一步分析,一是本土企业优势扩大。欧盟和美国本土零售商及电商平台面临的竞争压力减小,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些企业原本就需要缴纳全部税费,新政策实际上削减了进口电商的价格优势;二是中国市场卖家重新定位。依赖低价策略的中国卖家面临巨大挑战,需要重新定位市场策略。要么转向更高端的产品线,要么接受更低的利润率,否则可能被迫退出市场;三是新兴平台发展受阻。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新兴电商平台面临更大困难,因为它们缺乏成熟的平台资源来适应新规则和消化新增成本。这可能导致市场进一步向巨头集中,减少平台多样性。
那么,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同时与当地供应商、物流企业和数字营销机构合作创造出新的机遇?李宏兵称,中国企业应调整运营模式,平台不得不从“直邮模式”转向“本地仓发货模式”。Temu已启动欧洲本地仓计划,要求商家提前备货至波兰、德国仓库。SHEIN也在积极扩大欧洲本地库存能力,以减少直邮包裹比例。同时,中国企业应优化商品结构,淘汰较低价值的商品,专注于价值较高、利润率较高的产品类别,使得平台上商品组合整体升级,低价商品种类和数量逐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