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白舒婕
从“倒车,请注意!”的喇叭声响彻美国乡间,到中国电助力自行车现身巴黎街头,再到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上风驰电掣……近两年,中国两轮电动车风靡海外,成为越来越多外国消费者的“梦中情车”。
即便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成批的中国“小电驴”依然快步走在出海的道路上。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中国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出口值首次突破400亿元,产能全球占比超过80%。
“小电驴”闯世界的背后是企业硬实力的提升。从“产品走出去”的规模扩张,到“品牌扎下根”的价值跃迁,再到“产供链带起来”的生态重构,一条中国制造全球化进阶的路径清晰浮现。
中国电动车驰骋海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两轮电动车生产和出口国,全球每3辆两轮电动车中,就有2辆是“中国制造”,而中国1/3的两轮电动车来自江苏锡山。2024年,平均每1分钟就有2.4辆电动车走出锡山,走向世界。
早在2009年,无锡米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郭德川在越南出差时就嗅到两轮电动车出海的商机。2012年,他瞄准越南开始将两轮电动车出口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彼时,越南消费者对电动车毫无概念,只有18岁以下的学生以及宝妈等群体愿意尝试电动车。
2019年以来,为应对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印尼、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限制传统燃油摩托车的使用,来自中国的电动车逐渐成为替代选项。特别是2021年全球石油价格飙升,两轮电动车凭借节能、环保、低价的优势一跃成为海外市场的新宠。郭德川手里的订单量随之大幅增加。
如今,中国两轮电动车产业这条赛道越来越热闹,锡山也掀起一股强劲的“出海潮”。这里聚集了电动车及零部件企业600余家,拥有全球最完善的电动车产业链。2024年,锡山两轮电动车出口额达6亿美元,同比增长40.9%。
2023年,东南亚各国相继推出电动车购车补贴,加速推进“油改电”进程。据国际咨询机构数据,东南亚已超越欧美,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动摩托车产销市场,仅次于印度和中国。
这让中国电动车企业看到了更多机遇,加快出海布局。目前,雅迪越南工厂的产能已经达到每年50万辆。2024年5月,雅迪在印尼投资1.5亿美元的新工厂正式启动建设,并将于2026年建成,届时年产能将高达300万辆。
从品牌出海到生态构建
随着两轮电动车出海进程加速,中国企业在标准制定、生产制造到技术创新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品牌出海成为企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采用贴牌的方式就相当于我们的企业只赚加工费,利润都让贴牌方赚走了。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必须转变。”无锡市锡山区电动车对外贸易协会秘书长、雅迪控股执行董事沈瑜如是说。
此前,江苏众星摩托有限公司的电动车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绝大部分是以贴牌形式出售的。2022年,众星开始尝试向品牌出海转变。经过两年多的摸爬滚打,众星目前在印尼、泰国和美国成功推广了自己的品牌,并在印尼和泰国投资建设了工厂。
品牌出海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每个市场对两轮电动车的标准、喜好、政策、关税均不相同。为帮助企业顺利出海,无锡市政府、商协会为企业进行政策解读和市场分析,还与各国政府进行协商,解决关税和产品推广等问题。
沈瑜介绍,协会正在筹建欧洲市场的售后服务中心,为锡山区所有的电动车企业服务。“一家企业单独建立售后服务中心的成本很高,公共售后服务中心既能解决企业的售后保障问题,又能提高企业的品牌声誉。”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过程中,不少中国企业选择直接在海外开设工厂、布局终端门店,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当地产供链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以众星为例,该公司在印尼和泰国开设工厂,吸纳了当地300多人就业。与此同时,众星还带动一些国内上游供应链厂商在印尼投资发展,比如烤漆厂、车架厂等,逐步助力当地供应链的完善。
中国企业出海给当地带来的发展和变化,正成为中国制造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