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邵志媛
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调整的当下,东南亚正凭借其显著的区位优势、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成为多国企业布局的热土。其中,来自中国的家电企业亦在当地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新建工厂、优化供应链以及深耕当地市场等举措,全面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开启全球布局的新篇章。
企业出海势头强劲
今年以来,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区域市场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多家中国家电企业加速了在东南亚市场的布局。5月,澳柯玛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印度尼西亚新建年产50万台冰箱(柜)的智能制造工厂,项目总投资约3.6亿元。6月,爱仕达率先宣布拟斥资不超过1.5亿元在越南建设炊具、小家电及工业机器人基地。TCL智家旗下的奥马冰箱也紧锣密鼓地规划在泰国投建生产基地,分两期投资建设年产30万台冷柜产线、年产140万台冰箱生产线及配套设施。
美的集团的东南亚布局则展现出全链条协同的特点。2024年3月,美的智能制造泰国科技产业园在泰国罗勇府动工。今年,美的集团深耕当地的步伐继续向前:2月,美的发布的信息显示,其已在泰国设立全新区域总部,与新加坡总部形成双枢纽运营;6月,美的与合兴包装签约了在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深度合作项目,通过“抱团出海”提升海外竞争力。
美的集团亚太区总裁蒋轩表示,泰国已成为东南亚的重要制造中心,美的在泰国的持续投入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美的不仅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与当地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随着产能和业务版图的扩展,美的计划进一步增加员工数量并提升生产能力。
东南亚何以成为家电企业争相布局的热土?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关键原因在于产业集群的加速成型。继电子、纺织等行业之后,以三花智控、合兴包装为代表的家电零部件企业纷纷跟进,与整机企业形成“整机+配套”的抱团出海格局,这种产业生态的协同不仅大幅降低了物流与采购成本,更提升了区域供应链的响应效率。
中研普华研究员洪前进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南亚市场对家电企业而言蕴含多重机遇。从消费端看,东南亚地区6.9亿人口形成的庞大市场不容忽视,2024年其居民消费规模已达2.2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叠加电商零售的迅猛扩张,为家电产品渗透提供了高效渠道。更为关键的是,年轻群体与中产阶级正推动需求迭代,家电消费向“品质型”不断升级,而数字化转型加速催生的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新兴需求,更为中国品牌创造了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
政策层面的红利与产业链整合优势同样显著。《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区域内关税减免与原产地规则大幅降低了贸易成本。例如,印度尼西亚对中国电视机等700多个税号产品实施零关税,泰国为高端制造企业提供5%的超低税率;与此同时,东南亚正成为全球产业链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泰国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白电生产基地,越南则聚集了吸尘器、彩电等特色产业集群。
洪前进认为,中国企业通过“产地销”模式,能够依托区域供应链协同,提升运营效率。“不仅如此,中国企业凭借本土化创新与文化适配能力,深度挖掘本地需求,采取‘全球技术+本地需求’的融合策略,在当地的市场格局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产业深耕大有可为
受访专家表示,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人口红利突出,消费升级趋势显著,为中国家电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蓝海。《2024年东南亚家电市场分析报告》预计,该地区中产阶级人口到2030年将突破3.5亿,为家电市场带来巨大增长潜力。《2024年中国家电行业研究报告》也指出,东南亚市场家电需求年均增长率预计达8.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柏文喜表示,在这一背景下,未来中国家电企业的出海路径唯有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单点建厂,升级为“产业链出海”的深度布局,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对此,他建议,企业应在营销端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策略,线下绑定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线上开展“自营+旗舰店”运营;在组织人才方面推进在地化,构建“中籍总经理+本地营销/制造总监”团队,建立本地售后中心,实现24小时配件响应;在产业生态方面复制“美的—合兴”模式,联合配套企业签署“共建协议”,形成“中国方案+东南亚成本”的产业共同体。
洪前进则认为,中国企业实现“产业链出海”的深层突破,需着力构建本地化研发与创新体系。可通过设立区域研发中心,针对湿热气候、低水压等环境开发定制化产品,同时通过收购本地品牌快速获取渠道和技术,缩短市场培育周期。在此基础上,要推进品牌高端化与服务生态构建。实施双品牌战略,在大众市场以性价比产品快速渗透,在高端市场通过技术溢价和服务升级重塑品牌形象。此外,同步布局智能家居生态,与本地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发物联网平台,抢占智慧产业高地。
此外,洪前进表示,企业还需健全合规运营与风险对冲机制。建立区域合规中心,实时跟踪RCEP规则变化和各国能效、环保标准。在投资策略上,采用“多点布局+股权合作”模式,并通过与本地企业合资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