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东北三省一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9.5万件,同比增长10.2%;有效注册商标达到216.1万件,同比增长7.7%;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73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556件,地理标志总量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知识产权作为驱动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机制,正逐步转化为激发东北振兴新动能的重要力量。在东北振兴过程中,无论是在传统产业转型中注入创新活水,还是在新兴产业拓展中筑牢制度根基,抑或是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中提升品牌价值,知识产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北地区拥有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老工业基地,积淀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人才资源。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知识产权成为重要制度保障,正有效解决传统产业面临的技术老化、附加值低、转型迟缓等问题。首先,知识产权创造显著提升,东北地区依托乳业、草产业、新型储能等传统优势产业设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动专利成果在绿色制造、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中的转化与应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其次,协同创新机制日益健全。国家知识产权局连续派驻专员到东北高校与科研机构,支持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与专利布局,结合本地实际,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沈飞”“哈飞”等大型制造业企业与哈工大、沈理工等重点高校实现军民技术一体化转型,形成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再次,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在辽宁、吉林等地加速形成,百余家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园区,为企业提供专利代理、法律咨询、评估融资等一站式服务。
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知识产权也在东北地区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区位资源条件来看,东北地区具备冷凉气候、能源资源丰富、靠近创新中心等天然优势,适合大规模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产业提供了沃土。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地方部门,在东北三省一区布局建设8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与快速维权中心,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提供涵盖申请、审查、确权、维权的一站式服务,大幅提升了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安全水平和发展信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东北三省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4.6万件,较前一年显著增长。
在东北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知识产权也为农产品迈向高端市场提供核心附加值。东北三省一区坚持走特色化、品牌化、标准化农业发展之路,深入实施商标与地理标志保护战略,持续释放知识产权的品牌价值。五常大米、长白山人参、盘锦大米等品牌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名片”,其背后正是知识产权制度对品牌建设、质量控制与市场保护的系统支撑。围绕品牌强农战略,区域内已建成13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并实施6项重点保护工程,推动地理标志从“区域标签”向“产业集群”转化。
接下来,要因地制宜,继续立足东北三省一区资源优势,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着力推动东北三省一区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地理标志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向东北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等派驻知识产权专员,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与专利保护。布局建设乳业、草产业、新型储能、矿产及冶金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个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为地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作出贡献。
(作者 马一德 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知识产权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