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孟 妮
今年4月商务部印发《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和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清单,在增强商贸文旅领域创新活力方面部署9项试点任务,推动商贸文旅高水平开放。
《工作方案》的出台,对文旅开放将产生什么积极影响?哪些试点任务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推动文旅开放还有哪些着力点?围绕这些话题,本版推出专题报道,旨在管窥中国文旅开放之步履与方向。
更大力度开放助推文旅业活力释放
今年6月,温德姆酒店集团在华第100家戴斯温德姆品牌酒店——汕头海滨戴斯精选温德姆酒店正式开业,再次印证了戴斯温德姆酒店在中国市场的强劲发展态势。
过去5年,戴斯温德姆品牌酒店在中国市场保持平均两位数的客房净增长率,带动温德姆酒店集团大中华区直接特许经营业务增长14%。目前,戴斯温德姆酒店已覆盖中国约60个城市。
温德姆在华业务的快速拓展布局与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同频共振。温德姆酒店集团亚太区总裁黄俊安表示:“温德姆在中国拥有领先的市场布局,我们将不断巩固这一优势。随着温德姆不断加码为中国业主带来的品牌价值,我们在中国充满活力的旅游市场中拥有着无限的增长潜力和成功可能。”
越来越多的外资文旅企业落户中国或扩大在华投资,正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服务业扩大开放向高水平迈进,文旅业开放驶入快车道的生动写照。通过持续扩大开放,我国文旅业正逐步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跨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这与中国不断扩大文旅业开放的政策举措密不可分。今年2月,商务部等发布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吸引利用外资,满足多层次服务消费需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今年4月,商务部印发的《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和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清单,在增强商贸文旅领域创新活力方面部署了9项试点任务,包括允许在当地设立的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出入境游业务(赴台湾地区除外);打造消费友好型环境、促进支付便利化,支持新建或升级国际化、便利化、多语种消费服务设施;落实好离境退税业务等。
对此,新时代文旅研究院院长、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吴若山表示,文旅业是拉动消费、促进就业、传播文化的重要引擎,其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战略价值。当前,我国文旅业开放主要呈现出“政策驱动+试点先行”特征:一方面,通过负面清单缩减、外资准入放宽等举措推动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以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载体,探索制度型开放路径。
“《工作方案》通过‘三管齐下’激活文旅创新活力,一方面,找准入境游客需求点,如多语种服务、移动支付覆盖等,推动文旅服务更加国际化、便利化;另一方面,创新业态供给,支持休闲消费、时尚消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等新模式,为文旅融合提供政策支撑。此外,提出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通过优化外资准营范围等,加速与国际接轨。”吴若山说。
“任务清单涉及文旅业的多个领域开放力度较大且作用突出。”吴若山举例道,在跨境支付便利化方面,通过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以及境外银行卡绑定移动支付等举措,可破解入境消费“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带动免税购物、在线预订等入境消费的增长;在文旅融合项目上,允许外资参与文化遗产开发与演艺IP引进,可有效激活文化资源的旅游化发展潜力;在医疗康养结合领域,在海南等地推行“文旅+医疗康养”模式,可吸引高端消费回流,推动产业的跨界融合。
谈及未来文旅业开放还有哪些抓手时,吴若山用八个字概括:多管齐下、精准发力。具体而言,在数字化发展上,可推动“文旅+大数据”“文旅+元宇宙”等创新应用,丰富沉浸式文旅项目供给;在标准化方面,开展碳足迹认证、制定生态旅游标准,抢占可持续发展先机;在人才机制创新上,放宽境外文旅专业人才执业限制,着力构建国际化人才梯队。
出境游这块大蛋糕,外资旅行社也“吃”上了
商务部印发《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和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清单在增强商贸文旅领域创新活力中提到,允许在当地设立的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出入境游业务(赴台湾地区除外)。这标志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将对旅游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扩大开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加入WTO以来,中国旅游业开放步履不停。这一点从对外商投资旅行社业务范围调整中可见一斑。
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在旅游业对外开放方面作出承诺:逐步放开合资旅行社中外资资本比例的限制。2003年,国内旅行社市场对外资开放,外资可在华设立独资、控股或合资旅行社,但只能经营国内游和入境游,不得涉足出境游业务。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旅行社条例》,取消了外商投资旅行社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同时规定外资旅行社在中国境内取得经营许可满两年,且无违反其他规定的,才可申请经营出境旅游业务。2010年,商务部等发布《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试点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开始在部分业绩突出、管理规范的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中进行出境游经营试点。
更大的变化始于2017年。这一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外商独资旅行社“万程 (上海) 旅行社”获准从事国内居民出境游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获得该经营资质的外资旅行社。自此,一些外资旅行社在自贸试验区内进行先行先试,获得了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游业务的资质。
时间来到2022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同意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批复》,允许在上海和重庆设立并满足条件的外商投资旅行社,参与除台湾地区外的出境旅游业务。这成为我国旅游市场开放的重要一步,进一步扩大了外资旅行社的业务范围。
2023年11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向楷新国际文化旅游开发公司(重庆)有限公司颁发《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这是重庆市第一家获批设立的外商投资旅行社。该公司致力于通过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国际师生与国内师生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
2024年7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沈阳等6个城市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批复》发布,允许在沈阳市、南京市、广州市、成都市设立并符合有关条件的外商投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游业务的限制。
2024年11月1日,由澳大利亚石和郭有限公司投资的澳游 (沈阳) 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取得营业执照,成为沈阳市首家外资旅行社,正式落户沈阳沈北新区,主要开展游学、境外旅游等业务。
此次商务部等发布《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和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清单,标志着外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游业务走出自贸试验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的发展活力。
一方面,外资旅行社可经营出境游业务,意味着凭借其丰富的国际旅游资源、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运营模式,外资旅行社将与国内旅行社同台竞技,在共享中国出境游市场大蛋糕的同时,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出境游市场的产品供给,提升中国游客的旅游体验。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达1.46亿人次。中国出境游客到访了超210个国家或地区。
另一方面,外资旅行社全面入局出境游市场,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促使国内旅行社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能力,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为广大出境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业内专家表示,允许外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游业务(除台湾地区外)是我国旅游业开放的重要举措。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艺术品进出口更丝滑的“秘密”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树立中国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促进文化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有着积极影响。
在商务部印发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中,“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和协同治理体系”为其中之一。案例提到,试点示范省市针对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立足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跨界融合和协同治理模式,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有力地激发了文化服务创新发展活力。
在先行先试深化文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方面,北京探索出了丰富成果。其中,在艺术品进出口通关监管方面,北京积极争取海关总署、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简化文化企业审批流程,在隆福寺地区开展艺术品快速通关及相关仓储等服务。依据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核发的批准文件办理海关监管手续,同一批艺术品可以多次使用,满足了文化艺术品展示和快速通关需要。
记者日前从北京海关获悉,今年上半年北京会展中心海关共备案进出境文化类展会21个,占展会备案总量的61.76%,展品总货值达3.96亿美元。
作为文化中心,北京每年举办众多文化类展会。为了保障展品的顺利进出境,北京会展中心海关为文化类展会,尤其是涉及文物类展品的展会,打造更便捷的监管模式。“我们建立了常态化联络机制和展会主办单位信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北京会展中心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关对运行规范、信用良好的办展主体,提供驻场免担保、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展品通关和运输时间。为了让文物展品“原进原出”,“艺术品AID鉴证—区块链”技术被应用到实际查验过程中,通过图像处理、AI识别、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即可对展品进行特征影像采集和对比,让进出境文物安全“回家”。
不只北京。于2024年加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城市行列的沈阳也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位于沈阳综合保税区内的沈阳自贸片区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收藏了超30位艺术家的4000余件作品。其中大部分艺术品在进境时都是搭乘中欧班列来的,主要以跨关区保税展示的方式赴外地展览展示。
为保障跨关区保税展示的顺利开展,沈阳海关与各展示地海关对接,建立联系配合机制,明确转出地海关和展示地海关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做好各环节监管衔接,在保障跨关区保税展示业务顺利开展的同时努力将监管的风险降到最低。该模式为艺术品展示交易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物流路径,打通了中欧城市艺术对话通道,丰富了综合保税区的业务类型。今年以来,沈阳海关完成出区展览展示保税艺术品监管货值约208.18万元,目前共有1751幅保税艺术品在综合保税区内仓储,货值约2677.27万元。
6月5日—7月15日,第十五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举行,汇聚了来自38个国家的180余件艺术佳作,涵盖绘画、雕塑、传统工艺等多元艺术形式,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力,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国界的艺术盛宴。
近年来,上海艺术类展会蓬勃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为支持上海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推动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上海海关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监管模式,优化监管效能,提升服务水平,为艺术类展会提供通关便利和政策支持。据统计,2024年上海海关共监管国际艺术类展会47个;进境展品总价值234亿元,同比增长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