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顾鸿儒
炎炎夏日,在印尼雅加达街头,蒙牛旗下的艾雪与伊利旗下的Joyday冰淇淋被商家摆放在冰柜中的显眼位置,而在多年前,这个位置被海外品牌和印尼本土品牌牢牢占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冰淇淋品牌“现身”海外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冰淇淋出海不仅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一场关乎供应链韧性、市场洞察与品牌布局的破“冰”之旅。中国冰淇淋企业正凭借创新口味、可靠品质与高效供应链,在海外市场“热”起来。
供应链韧性是关键
7月初,湖南省冰淇淋首次出口中东地区。出口商湖南美伦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此次出口的5712公斤冰淇淋全程采用零下18摄氏度冷链运输,从出厂到沙特阿拉伯超市货架仅需15天。
为保障运输时效和温度控制,常德海关开辟了冷链食品出口“绿色通道”,将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2小时内。据海关统计,今年以来湖南省已出口冰淇淋1.32万公斤。
近日,江苏美伦食品有限公司一批货值约126万元的冰淇淋被顺利发往东南亚。该公司关务经理殷瑛表示,凭借海关签发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书,产品出口到泰国可享受30%的关税优惠。
当前,中国冰淇淋凭借丰富多样的种类和实惠的价格,在东南亚、中东及中亚等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冰淇淋的保质期相对较短,其出口对基础设施和物流有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全程冷链运输必须保证持续低温,避免产品融化或变质;同时,高效的物流网络和便捷的通关手续也至关重要,以缩短运输时间,降低冷饮产品出口的货损风险。
本地化策略至关重要
作为冷冻食品中的“娇贵”品类,中国冰淇淋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并非一蹴而就。伊利就曾面临口味差异和招商困难等诸多挑战。
伊利印尼乳业总裁于淼说,国内畅销的冰淇淋产品并不一定符合印尼市场的需求。印尼冰淇淋市场主流价位为1~4元人民币,消费者比较青睐小规格、高甜度、多层次风味的产品,且包装色彩鲜艳。经过多次本地化研发和调整,最终产品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并受到市场欢迎。从2018年正式上市开始,Joyday已累计上新50多款本土化产品,并出口到19个国家和地区。
在业内人士看来,冰淇淋出口是对供应链韧性、合规性、市场适应能力和资金实力要求极高的领域。企业出海需要系统性的规划、专业的运营和持续的投资。
谈及中国冰淇淋企业如何更好出海,洪勇建议,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偏好和法规标准,进行产品创新和本地化调整;建立稳定可靠的国际冷链物流合作关系,保证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关注成本控制,优化生产和管理流程,确保价格优势。此外,应与当地经销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