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观音山: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

2024-05-14 17:01 来源:环球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东莞观音山: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

2024年05月14日 17:01   来源:环球网   

  5月10日是“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提出“十周年”。十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探索出一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路径,以品牌建设推动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快速前进。

  站在“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提出“十周年”及第八个“中国品牌日”的重要时间节点,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东莞观音山”)以品牌建设赋能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探索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品牌建设新路径,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激发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活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续写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品牌建设新篇章。

  打造特色旅游景观,提升生态旅游品牌知名度

  在传播学视角下,品牌建设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发出者“说服”受众接受自身品牌的过程,建设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品牌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大众认识自身品牌。为此,东莞观音山依托其自身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自然风光,坚持“从荒山到国家森林公园”“从荒山到示范基地”“从荒山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三步走”战略,结合不同区域的森林生态承载力制定相应的策略,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目前,“观音像”“古树博物馆”“会展中心”“感恩广场”已经成为东莞观音山的品牌形象标识。其中,古树博物馆收藏了从黄帝时代到周、秦、汉、三国、唐、宋、明直至清末,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古树50余棵,每年免费接纳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游客,已经成为游客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探知古环境古气候及推动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

  东莞观音山以生态理念为内容对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品牌建设赋能,同时利用生态理念的知名度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品牌建设打开市场。近年来,景区以创意创新为导向,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不断促进景区产品迭新、创意出圈、品质提升,持续赋能景区高质量发展,获得了游客的好评和点赞。景区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多个景点,比如,见龙景观、文创市集、五福临门、福禄长廊、第一福和美水景、万福长廊、三宝天梯、龙凤台、飞天威亚等。

  挖掘景区核心优势,丰富生态旅游品牌文化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品牌最厚重的根和魂,必须深入挖掘森林公园的文化资源优势,才能避免森林景观同质化,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据悉,东莞观音山在建园初期便确立了“生态建园,文化立山”的经营理念,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找到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价值,建设出集佛教文化、观音文化、姻缘文化、楹联文化、状元文化于一体的独一无二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品牌。

  5月8日,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2024届登山励志行在东莞观音山举行,数千名高三学子勇攀高峰,为高考筑梦。东莞观音山状元文化气息浓厚,有众多美好寓意的许愿景点,每年中考、高考,很多学子以及家庭都会前往东莞观音山祈福。东莞市第八高级中学校长黎灼辉表示,自2015年以来,东莞观音山每年都会举办登山励志行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体魄,也巩固了他们的信心,为即将到来的高考提供了支持和动力。

  据了解,为积极响应“中国旅游日”的号召,更为广大应届考生加油鼓劲,第三届东莞观音山状元文化节将于5月19日拉开帷幕,活动当天,东莞名(民)校推介会也将于开幕式现场启动,为众多学子带来名校资讯和备考指南。

  加强品牌产业化建设,增强生态旅游品牌竞争力

  经过多年发展,东莞观音山已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之路,并取得显著成效。

  开发多种类型的下游产品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游览体验需求,增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价值。随着东莞观音山发展体系的不断完善,已经开发出植树、研学、康养、露营等多种森林旅游产品,延长了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产业链,不仅使游客体会到独具特色的森林旅游体验,还能感受生态旅游的魅力,提高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传播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品牌建设成功经验,讲好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品牌建设故事。东莞观音山充分把握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对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全方位的建设与管理,增强自身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截至目前,东莞观音山“花朝节”已经多次掀起全网讨论热潮;“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活动,网上相关点击量超过10亿人次,投稿量达36万余句;

  拓展品牌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支撑作用。据东莞观音山管委会主任陈景玉介绍,含有“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活动的刊物出版发行已有10万册;中国孔子学院也曾到东莞观音山调研,要将“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活动编成故事,向140多所外国孔子学院传播刊物,让外国人了解我国楹联文化。

  

(责任编辑:李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