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粮食保供稳价基础牢固

2023年01月14日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记者 刘 慧

  粮价是百价之基,稳物价先要稳粮价。过去一年,我国保障粮食稳定供给,引导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为稳定物价夯实了基础,为稳经济、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近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明确,今年要全力做好粮食保供稳价,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确保粮价合理运行

  对于黑龙江建三江七星农场种粮大户姜洪丰来说,2022年实实在在是一个好年景。姜洪丰说,他根据市场调整种植结构,种了1500亩糯稻和1000亩大豆。糯稻亩产1150多斤,每斤价格1.85元,亩均收益800多元;大豆亩产485斤,每斤2.8元,平均每亩收益600多元,真正实现了丰产又增收。

  粮价合理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目前,主产区中晚籼稻、粳稻收购均价同比每斤均提高3分钱左右,优质优价特征明显,玉米同比提高1角钱以上,农民普遍反映收益不错。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各地统筹抓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夏粮和早籼稻旺季收购圆满收官,秋粮旺季收购平稳有序,预计2022年全年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8000亿斤左右。

  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有关部门先后批复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黑龙江5省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至目前,5省已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180多亿斤,有效发挥政策托底作用,牢牢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抓好粮食收购,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说。

  但与此同时,粮价大幅上涨,超出消费者承受能力,会影响食物安全,增加下游用粮企业的生产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涂圣伟认为,粮价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粮价上涨会导致CPI上涨。2022年,有关部门始终把保供稳价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支持粮食生产、储备投放、稳定进口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强粮食稳定供应能力,确保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万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坚持精准调控,常年常时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投放政策性粮食,充分发挥政府储备调节作用。2022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达到1.4亿吨,与2020年相当,有效弥补了国内结构性短缺。

  春节临近,粮油消费渐入旺季。为确保重大节日和重要时段粮油市场平稳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指导各地加强粮源调度,深化产销合作,统筹做好加工、储运、配送等各环节工作,切实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广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巩固粮食安全基础

  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灾害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等大考,但粮食安全的基础仍有待加强。

  2022年,我国粮食再次高位增产,但并未改变粮食产需中长期紧平衡态势。涂圣伟认为,粮食连年丰收,我们有能力解决好自身的吃饭问题,但结构性问题凸显。口粮、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持续增加,但粮食生产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形势相对宽松,但各方面对粮食危机关注度增高、敏感性增强,加上极端天气影响、部分国家限制出口、国际资本炒作等因素,冲击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粮食进口不确定性增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如何构建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实力和应急能力,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是当前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2022年,有关部门继续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粮食节约行动,强化标准化引领,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取得显著成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例如,在收购环节,修订后的《大豆》国家标准通过修订“损伤粒率”等质量指标,等内大豆占比从66%左右提高到近90%,有效增加收购粮源;在储存环节,《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氮气气调储粮技术规程》等绿色储粮标准发布,降低了储存环节粮食损耗;在加工环节,修订后的《大米》《小麦粉》《菜籽油》等推荐性国家标准,合理确定粮食加工精度等指标,引导企业适度加工,有效降低粮食损失浪费。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要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规模总量、品种结构,生产、储备、流通等方面,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

  多措并举应对风险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大力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作出重要部署。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抓好粮食保供稳价。同时,加强风险预判和战略预置,充分估计国际上可能出现的粮食方面极端情况,制定多场景的应对预案,保持粮食市场平稳。

  管好用好“天下粮仓”,对于调节丰歉、平抑物价、保障市场供应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要加快形成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储备实力。统筹做好政策性粮食投放,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根据调控要求适时做好储备投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大力推进粮食监管信息化,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及时主动发现“转圈粮”“空进空出”等问题。

  粮食稳产增产是保供稳价的基础。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做好春耕备播准备和化肥等农资保障服务工作,进一步抓实粮食生产、夯实稳物价基础。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加快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高产优质粮食品种,深挖粮食增产潜力。

  适度进口粮食能够有效调节国内余缺。涂圣伟认为,在毫不放松抓好国内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全球范围内粮食资源合理高效配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稳步扩大国际合作,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降低进口渠道集中度过高带来的风险。

(责任编辑:秦佳鸣)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

粮食保供稳价基础牢固

2023-01-14 07: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粮价是百价之基,稳物价先要稳粮价。过去一年,我国保障粮食稳定供给,引导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为稳定物价夯实了基础,为稳经济、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近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明确,今年要全力做好粮食保供稳价,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确保粮价合理运行

  对于黑龙江建三江七星农场种粮大户姜洪丰来说,2022年实实在在是一个好年景。姜洪丰说,他根据市场调整种植结构,种了1500亩糯稻和1000亩大豆。糯稻亩产1150多斤,每斤价格1.85元,亩均收益800多元;大豆亩产485斤,每斤2.8元,平均每亩收益600多元,真正实现了丰产又增收。

  粮价合理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目前,主产区中晚籼稻、粳稻收购均价同比每斤均提高3分钱左右,优质优价特征明显,玉米同比提高1角钱以上,农民普遍反映收益不错。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各地统筹抓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夏粮和早籼稻旺季收购圆满收官,秋粮旺季收购平稳有序,预计2022年全年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8000亿斤左右。

  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有关部门先后批复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黑龙江5省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截至目前,5省已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稻180多亿斤,有效发挥政策托底作用,牢牢守住“种粮卖得出”的底线。“抓好粮食收购,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说。

  但与此同时,粮价大幅上涨,超出消费者承受能力,会影响食物安全,增加下游用粮企业的生产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涂圣伟认为,粮价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粮价上涨会导致CPI上涨。2022年,有关部门始终把保供稳价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支持粮食生产、储备投放、稳定进口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强粮食稳定供应能力,确保粮价在合理区间运行。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万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坚持精准调控,常年常时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投放政策性粮食,充分发挥政府储备调节作用。2022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达到1.4亿吨,与2020年相当,有效弥补了国内结构性短缺。

  春节临近,粮油消费渐入旺季。为确保重大节日和重要时段粮油市场平稳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指导各地加强粮源调度,深化产销合作,统筹做好加工、储运、配送等各环节工作,切实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更好满足广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巩固粮食安全基础

  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灾害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等大考,但粮食安全的基础仍有待加强。

  2022年,我国粮食再次高位增产,但并未改变粮食产需中长期紧平衡态势。涂圣伟认为,粮食连年丰收,我们有能力解决好自身的吃饭问题,但结构性问题凸显。口粮、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持续增加,但粮食生产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粮食增产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全球粮食供需形势相对宽松,但各方面对粮食危机关注度增高、敏感性增强,加上极端天气影响、部分国家限制出口、国际资本炒作等因素,冲击了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粮食进口不确定性增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形势,如何构建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储备实力和应急能力,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是当前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2022年,有关部门继续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粮食节约行动,强化标准化引领,推进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取得显著成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例如,在收购环节,修订后的《大豆》国家标准通过修订“损伤粒率”等质量指标,等内大豆占比从66%左右提高到近90%,有效增加收购粮源;在储存环节,《二氧化碳气调储粮技术规程》《氮气气调储粮技术规程》等绿色储粮标准发布,降低了储存环节粮食损耗;在加工环节,修订后的《大米》《小麦粉》《菜籽油》等推荐性国家标准,合理确定粮食加工精度等指标,引导企业适度加工,有效降低粮食损失浪费。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要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规模总量、品种结构,生产、储备、流通等方面,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切实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

  多措并举应对风险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大力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作出重要部署。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抓好粮食保供稳价。同时,加强风险预判和战略预置,充分估计国际上可能出现的粮食方面极端情况,制定多场景的应对预案,保持粮食市场平稳。

  管好用好“天下粮仓”,对于调节丰歉、平抑物价、保障市场供应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表示,要加快形成同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储备实力。统筹做好政策性粮食投放,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根据调控要求适时做好储备投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大力推进粮食监管信息化,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及时主动发现“转圈粮”“空进空出”等问题。

  粮食稳产增产是保供稳价的基础。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做好春耕备播准备和化肥等农资保障服务工作,进一步抓实粮食生产、夯实稳物价基础。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种粮补贴力度,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加快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高产优质粮食品种,深挖粮食增产潜力。

  适度进口粮食能够有效调节国内余缺。涂圣伟认为,在毫不放松抓好国内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全球范围内粮食资源合理高效配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稳步扩大国际合作,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降低进口渠道集中度过高带来的风险。

(责任编辑:秦佳鸣)

查看余下全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