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引鉴江水、种树复绿:露天矿变好心湖

2020年02月02日 07:28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张力

  地点:广东茂名

  “去好心湖走走吧,你好久没回来,那里可是大变样了!”腊月二十九中午,记者乘高铁又转大巴回到家,刚放下行囊,就听母亲兴奋地招呼。

  好心湖?这个陌生的名字,一时间让记者对不上号。带着一肚子疑问,记者跟随家人,沿着茂名大道由东南向西北驱车,越过横穿市区的小东江,逐渐驶离城区。

  一下车,记者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清澈见底的湖水,像块晶莹剔透的翡翠,阳光斜射在湖面,星星点点,跳跃闪动。湖心是宝蓝色的,湖畔却是浅绿色的,一条乳白色的长堤横跨湖面,红艳艳的三角梅,黄澄澄的风铃花,满当当地簇拥在亦蓝亦绿的湖水周围,犹如色彩斑斓的调色盘,美极了!

  “这好心湖赶得上九寨沟了!”记者脱口而出,连连赞叹。惊艳过后,定睛一看,湖对面就是发电厂林立的“大胖子烟囱”,以及炼油厂密密麻麻的管网,记者这才反应过来——好心湖就是原来的“露天矿”。

  在茂名长大的孩子,没有人不知道“露天矿”。说起来,茂名之所以能成为南国油城,其肇始正在此处。新中国成立后,茂名还是一片荒山野岭,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地下埋着宝,地上不长草;饿死老黄牛,愁死放牛佬。”而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甩掉“贫油国”的帽子,茂名因被勘探查出储有丰富的油母页岩,适宜大型露天开采,被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项目中。

  1958年8月,茂名页岩开发的主体项目——露天矿正式破土动工。这犹如给大地动“剖腹产”手术:沿着矿脉中储量最丰富的部位剖开一条缝,把表土剥离,露出原矿,直接在矿脉上掘取矿石运出。没有大型机械,一万多技术人员就用锄头、畚箕和扁担,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兴建起大型干馏炉和炼油厂,炼出一桶桶油,结束了广东无石油的历史。

  历经半世纪风雨,露天矿让南海之滨兴起了一座“油城”,同时也留下了一道道“伤疤”。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式,露天矿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晴天空中烟尘滚滚,雨天路上泥泞难行,大矿坑如同一块裸露的“伤疤”,不仅丑陋难看,还可能诱发滑坡、坍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前说在露天矿上班,别提多自豪,现在谁再说家住露天矿,都不好意思了。”曾在这里工作过的母亲,唏嘘万分。

  那么,露天矿如何变身“好心湖”的?

  记者从刚开放不久的露天矿生态公园博物馆了解到,自打2014年起,露天矿生态修复工程就动工了。通过引鉴江水,修筑大型人工湖,改善了原有矿坑湖中偏酸性的水质,如今湖边可见鱼翔浅底,湖中鸟类觅食,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除了改善水质,还需种树复绿。由于矿坑土壤受到污染,稍许干旱就板结,一下雨就排不出积水。在这儿种树是个技术活儿,据介绍,当时试种了30多个树种后,才选中了马占相思、小叶榕等容易存活的树种,至今完成了7642亩,约40万株的复绿工程。

  同时,环湖及周边道路改造,不仅盘活了露天矿生态资源,还给周边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出行便利。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一举数得。

  此湖之名“好心”,来源于岭南著名历史人物冼夫人所言“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冼夫人出生于高凉郡良德县(今广东茂名高州市),历经梁、陈、隋三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当地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全面小康,贵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从露天矿到好心湖,昔日矿坑蜕变生态之湖,这道风景线,铭刻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也助力这座城市开创未来。

(责任编辑:刘潇潇)

精彩图片

引鉴江水、种树复绿:露天矿变好心湖

2020-02-02 07:28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