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广东梅州:逐梦湾区开创苏区振兴新局面

2019年10月03日 07:57   来源:南方日报   黄韬炜;唐林珍;何苑妮;辜昀玥

  9月29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一行到梅州,对梅汕高铁进行初步验收。迎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节拍,梅汕高铁即将通车,无疑给梅州的发展历程又添上厚重一笔。

  70年风雨兼程,70年岁月如歌。70年来,梅州人拼搏实干、接力奋进,书写了一部改天换地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忆往昔,“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山旮旯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高铁即将开通的宜居宜业宜游幸福家园;“穷山恶水”的山村变成了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产业单一落后的发展模式变成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美丽与发展共赢的新格局……

  看今朝,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全省进一步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梅州上下一心,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举措,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城市,打造“世界客都·长寿之都”,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苏区振兴的宏伟蓝图描绘在梅州大地上。

  ●南方日报记者 黄韬炜 唐林珍 何苑妮 通讯员 辜昀玥

  盘活红色资源 做强绿色产业

  九月的梅州,秋意渐浓。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进入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水美村,“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几个红色大字展现眼前。不远处,经过修缮的革命旧址坐落于绿意盎然的山林中,独具特色。

  “我们这里不仅有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东江军事政治学校旧址,还有九龙嶂红军烈士纪念碑等具有重要革命历史意义的红色遗址。”指着眼前的一栋栋建筑,梅南镇党委副书记古盖立说。

  水美村是一个省定贫困村,为了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项目,水美村利用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优势,修缮了一批革命旧址,还在国道沿线打造红色原始景观,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村民特产销售和农家乐、红色客栈发展。

  这样一来,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也由2016年的5000多元发展到现在的11000多元。“今年6月以来,村里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古盖立说。

  梅州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全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市,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梅州又是广东省的重要生态屏障。今年以来,梅州抢抓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梅州召开的重大机遇,保护传承开发并举,大力焕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用心用情用功推动梅州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同时,立足全省“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梅州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路径,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好“生态+”文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以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为基础,梅州文旅、康养、体育、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取得新的起色,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体育产业焕发生机,梅州的“两甲一超”职业足球实力提升,国家青训基地、五华足球小镇、中国现代足球博物馆等项目快速推进,体育消费越来越活跃。

  大健康产业添动力,今年梅州新增大埔“世界长寿乡”,目前拥有蕉岭、大埔两个“世界长寿乡”和梅县区、丰顺县两个“中国长寿乡”,“世界客都·长寿之都”品牌不断打响。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列入省的试点,中国中药等一批龙头企业合作项目取得进展。

  特色农业有后劲,梅州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增至12家,居全省第一,梅县产业园列入国家级创建名单,传统农业大市焕发全新活力。

  凝聚强大合力

  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傍晚漫步在梅州乡村,是一种享受。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绿树成荫,不远处白墙黛瓦的客家围屋里传来阵阵笑声,文化广场里满是奔跑嬉戏的孩童……一个个洁净亮丽、文明和谐的乡村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住了乡愁。

  “故乡的变化太大了!我已经快认不出来了。”今年中秋,已经83岁高龄的印尼华侨潘伯在家人的陪同下,时隔22年回到了故乡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望着眼前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听着亲切的乡音,感慨万千。

  数十年间,侨乡村从荒芜山村摇身一变,成为了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景区,这背后,是梅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动村民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梅州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将乡村振兴列为在全省争先的“六项工作”之一,切实要求全市上下通过奋发有为、苦干实干,全力推动梅州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依靠自然禀赋,梅州在做强粮食、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的同时,不断壮大柚类、茶叶、脐橙等特色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金柚、蜜柚、茶叶、脐橙专业镇、专业村。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功能,结合优良生态、富硒带、长寿乡及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全域旅游,重点发展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

  在产业拉动下,2018年,梅州市农业增加值198.96亿元,同比增长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3.3元,增长7.7%。

  在农业农村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梅州上下紧抓“三保障”政策落实,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制定出台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以奖代补有关规定,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2018年,梅州建档立卡贫困户5.28万户14.2万人实现脱贫,在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情况中,梅州从2017年的全省倒数位置,攀升至2018年的全省第五。

  目标不变靶心不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今年6月27日,梅州市召开2019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仪式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筹得善款23.79亿元。

  把握机遇主动作为

  全面融入服务大湾区建设

  9月27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在五华县河东镇工业园正式挂牌揭幕运营,并举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市产品首发式。17辆印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LOGO的首发车队,满载新鲜蔬果出发前往大湾区市场。

  湾区时代,群雄竞秀。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机遇,梅州以己所长,尽己所能,举全市之力积极服务融入大湾区建设。

  今年8月,梅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审议《梅州市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主动作为,在交通、产业、民生、营商环境等方面全面紧密接轨大湾区,尽梅州所能,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圈”“生活圈”“经济圈”“人文圈”,打造融入大湾区的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城市,开创苏区发展新局面。

  服务融入大湾区为梅州推动苏区振兴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作为岭南重要的生态屏障、农业主产区、华侨大市,梅州与大湾区历来交往密切,发展互补性强。梅州正按湾区所需,尽梅州所长,找准切入口和落脚点,深入实施“三进一出”工程。同时,充分发挥人缘优势,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在维护“一国两制”、保持港澳繁荣稳定上作出梅州贡献。

  机遇当前,主动作为。当前梅州上下正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全力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梅州工作新局面。

  梅汕高铁即将通车;梅州机场共开通至广州、深圳、香港、珠海四条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航线,往返大湾区航班旅客吞吐量占比达到50%以上;怡亚通“38000惠民富农乡村战略”首站落户梅州;梅州蔬果从地头采摘运到香港市场,整个过程仅需12个小时……

  总投资59.2亿元的“水利重器”韩江高陂水利枢纽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嘉应学院紫琳学院加快建设;革命遗址、“不忘初心红色之旅”精品线路深入开发……

  融湾发展,苏区振兴,正当其时!在不久前召开的梅州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梅州市服务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和《梅州市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行动方案》,为梅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线图”和“方法论”。

  时光印记

  梅州蕉岭广育村:

  客家古村蝶变“明星村”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望着眼前的大山,罗燕芹感觉很亲切。“这几年村里的特色种植业发展很快,我们年轻人有了施展才干的舞台。”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这个“95后”客家姑娘选择回乡实习,成为村旁黑木耳扶贫产业园的厂长助理。

  罗燕芹的家乡广育村位于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近年来,当地围绕解决人、财、地三个核心问题,以农村组织、土地、资金、劳务、产业五大要素为核心,探索实施五社协同的“活村”方案。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这个民风淳朴的客家古村,正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2008年,广育村的村集体收入不足4万,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十年后,该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35.2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近万元。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的?

  广育村位于梅州市东北部边缘,距县城24公里,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具有优势。翻看该村的“资源簿”,林地面积27669亩,而耕地面积仅1724亩,属于典型的山多地少村庄。

  在发展黑木耳产业之前,广育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为烤烟、制种,农产品未形成特色品牌,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

  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广育村向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党员群众;向外引资借智,与袁隆平海南制种基地、南山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制种、黑木耳产业,积极争取成为南农实验课题组4个实验试点村之一,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专家学者进村进行实地调研,共谋发展思路。

  在前期土地流转基础上,广育村利用村集体经济建设厂房和种植基地,然后每年以20万元价格租赁给蕉岭县南山寿公司,探索“党支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联手组建产业化联合体。

  同时,广育村以农民组织化建设为抓手,突出要素资源整合,以农村组织、土地、资金、劳务、产业五大要素为核心,探索党支部+“五社”+“一所”合作组织机制,五社即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土地合作社、资金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产业合作社,一所指的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要素合作组织主体欠缺、土地碎片化、谁来种地及如何高效种地、农民就业、创业、融资、培训、救助等发展难题,增强农村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广福镇人大主席、广育村挂点干部黄锦坤说。

  以黑木耳产业为例,广育村引进蕉岭县南山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双方达成合作协议,投资500多万元建设广东省蕉岭县夫妻树富硒木耳扶贫产业示范园黑木耳产业园。

  “有了产业园以后,村集体的固定收入一年增加了20万元,以后会逐年增加。”广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忠铎说,该产业园采取“党组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周边群众发展种植黑木耳500亩,带动周边100人在产业园就业。全面推广种植后,可年产富硒黑木耳100万斤,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每亩增收4000元。

  奋斗者说

  梅州海关关员黎建明:

  30年见证梅州对外开放发展

  从资源匮乏的山区城市到加快融湾的世界客都,从交通闭塞到国内外航线、高铁、高速公路全面开花……近30年来,梅州海关关员黎建明见证了梅州对外开放翻天覆地的变迁。

  “30年前,现在的海关大楼仍是一片荒凉的‘处女地’。”黎建明说,“当时梅州的进出口货场就设在现在的市中心,可见这里的确是‘穷乡僻壤’。”

  1989年,梅县至香港航班正式开通,班班爆满,一票难求。为了满足梅州机场剧增的旅检需求,梅州海关筹备处随之成立。20岁的黎建明便是筹备处的其中一员,在机场口岸担任旅检工作人员一职。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南粤大地,梅州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需要海关监管的业务越来越多。1991年,海关办公大楼拔地而起,梅州海关正式建关,负有进出境监管、征税、缉私等职能。建关后,由于职能增加,人手不足,黎建明和同事们开始机场、货场两头跑。

  那时,梅州还处于“人人过筛”,货物“细查细验”的阶段。“有一次,一家兴宁的企业有一批货物急着出口,预约凌晨四五时进行查验,我们就要提前到货场等着。”在黎建明的记忆中,起早摸黑到货场查验货物的经历并不少。“对企业来说,就算是一小时也非常关键,耽误不得。”

  直到2017年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后,企业可先行在网上报关,然后直接将货物运到口岸,简化了通关环节,效率大大提高。

  口岸营商环境改善,企业投资信心更足。从梅州近年来不断好转的招商引资情况来看,外企在这片土地上实实在在提升了获得感。不断加速的对外开放步伐,均可窥见梅州长足的发展战略和坚定的发展决心。

  四年前,黎建明从奋斗了20多年的业务一线转到了办公室,但他每天依然十分忙碌。“梅州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关检融合’后,海关的监管链条越来越长,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事事都得学,样样都要考,很多都是从零开始。”但对于这份挑战,他认为海关人“使命在肩”。作为内陆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梅州的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改善口岸环境迫在眉睫。

  眼下,梅州举全市之力融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翻涌的时代浪潮前,下一秒的梅州或许又将产生巨变,黎建明以及所有像他一样的海关人有幸见证着,参与着。

(责任编辑:刘潇潇)

精彩图片

广东梅州:逐梦湾区开创苏区振兴新局面

2019-10-03 07:57 来源:南方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