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华生物终止收购长光华医 总裁丁伟详解背后缘由

2018-09-05 07:37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谢 诚 见习记者 刘 冬   

  8月31日,科华生物公告终止与苏州长光华医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华医”)两名股东的股权转让协议。长光华医是国内化学发光领域较领先的企业,亦是科华生物产品布局的重点之一,这起超3亿元的收购历时2个月最终为何终止?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科华生物总裁丁伟,揭开公司终止收购长光华医的谜团。

  终止收购源自

  长光华医内部现分歧

  事实上,当6月29日科华生物对外宣布以共计3.36亿元拟收购两位自然人股东持有的长光华医26.70%的股权后,次日就遭长光华医“打脸”。

  6月30日,长光华医通过官网回应科华生物,称公司控股股东已决定对该两位小股东出售的股权行使优先购买权,且已将相关通知在法定时限内依法送达当事人,因此科华生物将无法实现参股长光华医的目的。“长光华医也正在积极寻求充满诚意和善意的潜在投资者进行接触,以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显然长光华医内部出现了分歧。丁伟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很看好长光华医在化学发光领域的产品、系统和认证,当时不少股东倾向于我们的看法,因此我们给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支付完定金并进行公告。但长光华医内部有不同的声音。”

  科华生物公告后第二天即遭拒绝,却为何时隔两个月后才公告终止?

  丁伟表示:“官网公告是管理层发出的,并非是行使优先权的主要力量,因此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沟通、核实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真实意愿和资金实力。长光华医股东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后期还出现对方股东抬价,彼时价格已不再合算,而且我们自身的内部研发进展十分顺利,相关研发成果有望于近期落地,综合考虑才最终确定终止收购并予以公告。”

  目前,化学发光是体外诊断领域增速最快的细分之一,国内市场进口占据 80%左右份额,因此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国产领先企业颇受欢迎。长光华医方面表示,公司此项业务受到了国内外二十多家行业和资本大鳄的青睐。

  因此,尽管被管理层拒绝,科华生物并未放弃。7月19日,新华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的方式转让所持有的长光华医8.20%的股权。“我们也和新华医疗接触过,但因双方条件未谈拢作罢。”丁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那么,终止收购对于科华生物来说是好是坏?2016年-2017年国内启动了“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和医药)的医改,随着仿制药研发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政策落地,医药行业增速放缓,也拖累了并购景气度。

  一位长期从事医疗健康并购业的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政策从严监管力度很大,导致医药并购的优质资产更加稀缺,估值高而且很抢手。此次收购失败对科华生物来说有一定不利影响,“第一,公告再撤回,上市公司的公信力受到挑战;第二,科华生物此次收购目的是出于战略投资,最终失败导致其战略意图未能实现。”

  自产产品营收增速放缓

  统计口径与协同性是主因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收购终止也许并非是坏事,让并购马不停蹄的科华生物得以喘息整合。

  2017年起至今,科华生物陆续完成了对西安申科等5个经销商的收购兼并,最新中报显示,5家经销商已开始为公司业绩增色。由于渠道并购收入增加,2018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9.74亿元,同比大增29.74%。从产品来看,代理产品营收5.74亿元,占总营收的58.89%,同比大增56.40%。不过代理产品的毛利率并不高,只有21.37%,自产产品毛利率高达66.57%。

  然而,上半年自产产品的营收增速放缓,相比上年同期只增长4.03%,占营收比例亦有所下降。渠道并购后,不但未拉动自产产品销量,为何还出现了代理产品比自产产品”畅销”的情况?

  丁伟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是统计口径的问题,部分整合的经销商原为公司代理商,部分自产产品收入按照代理的口径统计,带来自产产品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整合初期,协同性尚未完全释放。“科华生物定位始终是一家以优质产品为核心的公司,并非想做纯渠道公司,并购渠道也是为科华产品服务,通过渠道把控终端,把科华生物的产品和服务带到终端。”

  科华生物自2017年起提出了“以产品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核心战略,并购主线也逐渐从渠道向产品倾斜。丁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轮渠道的布局相对告一段落,接下来要加大协同性,并将收购重点放在产品上。这也解释了科华生物为何仅6月份就对外宣布近9亿元大手笔投资,试图将西安天隆与苏州天隆,以及长光华医纳入麾下,前者是科华生物布局分子诊断领域的重要落子,后者则有助于提升其在化学发光领域的竞争力。

  尽管收购长光华医告吹,但根据8月31日公告,科华生物已完成对西安天隆与苏州天隆的相关股权转让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取得两家公司各62%股权。而且,这两家公司有望扭亏为盈。自2018年9月份起,科华生物将西安天隆和苏州天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将提升公司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

  不过,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与医疗生物公司普遍加大研发投入不同,科华生物半年报中的研发投入出现了负增长。2018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3250.29万元,同比下降0.71%。

  2018年上半年科华生物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37亿元,同比增长8.50%;扣非后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0.85%,实现每股收益0.2671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27.97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2.9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21.21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6.20%。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婉莹)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科华生物终止收购长光华医 总裁丁伟详解背后缘由

2018年09月05日 07:37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谢 诚 见习记者 刘 冬   

  8月31日,科华生物公告终止与苏州长光华医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华医”)两名股东的股权转让协议。长光华医是国内化学发光领域较领先的企业,亦是科华生物产品布局的重点之一,这起超3亿元的收购历时2个月最终为何终止?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科华生物总裁丁伟,揭开公司终止收购长光华医的谜团。

  终止收购源自

  长光华医内部现分歧

  事实上,当6月29日科华生物对外宣布以共计3.36亿元拟收购两位自然人股东持有的长光华医26.70%的股权后,次日就遭长光华医“打脸”。

  6月30日,长光华医通过官网回应科华生物,称公司控股股东已决定对该两位小股东出售的股权行使优先购买权,且已将相关通知在法定时限内依法送达当事人,因此科华生物将无法实现参股长光华医的目的。“长光华医也正在积极寻求充满诚意和善意的潜在投资者进行接触,以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显然长光华医内部出现了分歧。丁伟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很看好长光华医在化学发光领域的产品、系统和认证,当时不少股东倾向于我们的看法,因此我们给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支付完定金并进行公告。但长光华医内部有不同的声音。”

  科华生物公告后第二天即遭拒绝,却为何时隔两个月后才公告终止?

  丁伟表示:“官网公告是管理层发出的,并非是行使优先权的主要力量,因此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沟通、核实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真实意愿和资金实力。长光华医股东结构相对比较复杂,后期还出现对方股东抬价,彼时价格已不再合算,而且我们自身的内部研发进展十分顺利,相关研发成果有望于近期落地,综合考虑才最终确定终止收购并予以公告。”

  目前,化学发光是体外诊断领域增速最快的细分之一,国内市场进口占据 80%左右份额,因此具备进口替代能力的国产领先企业颇受欢迎。长光华医方面表示,公司此项业务受到了国内外二十多家行业和资本大鳄的青睐。

  因此,尽管被管理层拒绝,科华生物并未放弃。7月19日,新华医疗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的方式转让所持有的长光华医8.20%的股权。“我们也和新华医疗接触过,但因双方条件未谈拢作罢。”丁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那么,终止收购对于科华生物来说是好是坏?2016年-2017年国内启动了“三医联动”(医疗、医保和医药)的医改,随着仿制药研发一致性评价、两票制等政策落地,医药行业增速放缓,也拖累了并购景气度。

  一位长期从事医疗健康并购业的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政策从严监管力度很大,导致医药并购的优质资产更加稀缺,估值高而且很抢手。此次收购失败对科华生物来说有一定不利影响,“第一,公告再撤回,上市公司的公信力受到挑战;第二,科华生物此次收购目的是出于战略投资,最终失败导致其战略意图未能实现。”

  自产产品营收增速放缓

  统计口径与协同性是主因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收购终止也许并非是坏事,让并购马不停蹄的科华生物得以喘息整合。

  2017年起至今,科华生物陆续完成了对西安申科等5个经销商的收购兼并,最新中报显示,5家经销商已开始为公司业绩增色。由于渠道并购收入增加,2018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9.74亿元,同比大增29.74%。从产品来看,代理产品营收5.74亿元,占总营收的58.89%,同比大增56.40%。不过代理产品的毛利率并不高,只有21.37%,自产产品毛利率高达66.57%。

  然而,上半年自产产品的营收增速放缓,相比上年同期只增长4.03%,占营收比例亦有所下降。渠道并购后,不但未拉动自产产品销量,为何还出现了代理产品比自产产品”畅销”的情况?

  丁伟对记者表示,一方面是统计口径的问题,部分整合的经销商原为公司代理商,部分自产产品收入按照代理的口径统计,带来自产产品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整合初期,协同性尚未完全释放。“科华生物定位始终是一家以优质产品为核心的公司,并非想做纯渠道公司,并购渠道也是为科华产品服务,通过渠道把控终端,把科华生物的产品和服务带到终端。”

  科华生物自2017年起提出了“以产品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核心战略,并购主线也逐渐从渠道向产品倾斜。丁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轮渠道的布局相对告一段落,接下来要加大协同性,并将收购重点放在产品上。这也解释了科华生物为何仅6月份就对外宣布近9亿元大手笔投资,试图将西安天隆与苏州天隆,以及长光华医纳入麾下,前者是科华生物布局分子诊断领域的重要落子,后者则有助于提升其在化学发光领域的竞争力。

  尽管收购长光华医告吹,但根据8月31日公告,科华生物已完成对西安天隆与苏州天隆的相关股权转让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取得两家公司各62%股权。而且,这两家公司有望扭亏为盈。自2018年9月份起,科华生物将西安天隆和苏州天隆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将提升公司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

  不过,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与医疗生物公司普遍加大研发投入不同,科华生物半年报中的研发投入出现了负增长。2018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3250.29万元,同比下降0.71%。

  2018年上半年科华生物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37亿元,同比增长8.50%;扣非后净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0.85%,实现每股收益0.2671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27.97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2.9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21.21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6.20%。

(责任编辑:王婉莹)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